該書分為三個部分:詩作、譯詩和二十余篇蕭開愚稱之為“從命作文”的文章。他從自己不同時期的詩作中精選了133首,組成本書的第一單元“詩選”。從1986年的《雨中作》,到寫于2007年6月的《破爛的田野》,從《金華及東山印象》、《夜游》、《試試》這樣的玲瓏短詩,到氣勢磅礴的組詩《向杜甫致敬》,“詩選”就像一份由每一個“此地”匯聚而成的地圖,中江風物、上海風情、西歐風氣、中原風土,在蕭開愚注重“此時此地”經驗的寫作中錯綜勾連。這種道思與情感地理學,恰如本雅明所說的那種既可以從中主動迷失又能借以確定自己位置的個人地圖。另一方面,“詩選”也是被“此時此地”改寫過的“彼時彼地”的地圖。蕭開愚在《后記》里說,這本集子中大部分作品在編入本書的過程中,他全部重寫了一遍,“重寫產生的作品具有此時此地經驗的加入,因而是不必美滿但生氣勃勃的此時此地的作品”。
“譯詩選”顯示出蕭開愚不大為人所知的一種才能。這批譯作在漢語中獲得了靈動的語感,已然是經得起最挑剔閱讀的“中文詩”,盡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些須譯者的風格。蕭開愚的翻譯也是嚴謹的,在翻譯德國詩人波卜霍夫斯基的作品時,“許多地方經過逐字討論”,即便如此,他還為“無法讓漢語自然地具有基督教的語義淵源”而遺憾,因為波卜霍夫斯基詩中的關鍵詞大都跟圣經條文有關。
蕭開愚的文章自成一體,典雅繁茂,硬朗險峻,講究氣度,能看到漢賦、韓愈王安石散文的影響。相應的,他關心的問題也是紛繁的,百科全書式的。這些文章也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把握他的詩歌。
《此時此地》的出版,頗為全面地展示了蕭開愚二十年多年的詩文寫作,同時也可以看成是一本重寫而成的,新的作品選集。《此時此地》是“新人文”書系的一種,該系列同期還推出詩學理論家耿占春、先鋒小說家劉恪的自選集《禁忌下的敘述》和《耳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