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不卡|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久久|www.色啪啪.com|刮伦真实厨房|日韩伦理一区

首頁 | 簡介 | 建筑藝術 | 文學 | 新聞 | 上苑藝考 | 藝術家專欄 | 駐館藝術家 | 書訊 | 國際創作計劃 | 藝術品市場 | 上苑人物 | 藝術批評
文章搜索:
標題 作者 內容
只能搜索中文、英文、數字,不得搜索符號!
新聞 > 對話訪談
專訪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館長李小山

[2006-5-19 15:15:12]


 1、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的情況?
  答: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是最近成立的一家專門面向中國當代藝術,以收藏、展覽、研究、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復合型非營利性民營美術館。在南京,我們在兩處分別設有展館,一處是在南京珍珠泉風景區內,邀請的是美國建筑大師Steven Holl設計;另一處是在江寧大學城,委托著名奧地利建筑師Rainer Pirker負責設計,兩處展館的總展覽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兩處的展館都已進入施工階段,預期2006年底就能竣工。
  可以說,這兩處展館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展覽平臺,展館的建筑單體在形態、內部空間與學術觀念上都具有很強的當代性,在為當代藝術建構展示空間的同時,也為當代藝術塑造了適合的場所氛圍。雖然,國外著名的美術館,例如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等都是邀請國際著名的建筑師來設計自己的館體建筑。但在我國的大陸地區,據我所知,還沒有一所當代美術館是采取類似的方式。而我們之所以從建館伊始就采取國際慣例,是因為我們相信好的展館設計可以樹立與眾不同的形象,可以用無言的方式宣告我們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雄心。從參觀者的角度來看,恰當的設計營造出的場所感有助于他們從一進入美術館時就能沉浸到當代藝術所具有的獨特氣質中,這是普通展館所無法企及的。
  我們計劃在美術館落成以后,每四年舉辦一屆當代藝術大型文獻展。并且為了及時反映當代藝術思想觀念的變化趨向,我們還要不定期舉辦有建設性的主題展覽,以調動當代藝術的學術氣氛。館內還針對中國一百多年的異于傳統的視覺表達史,專門開辟了中國現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永久性陳列館,常年向公眾開放。還要開設關于當代藝術的講座向公眾普及當代藝術的知識。我們將根據自身條件,廣泛地開展當代藝術方面的地區與國際性的民間合作與交流,參與全球性當代藝術活動。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將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建設成公眾了解公當代藝術的窗口,藝術家創作當代藝術的基地,學者研究當代藝術的中心。
  2、您作為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的館長和發起人之一,是什么促使您積極參與到這一當代美術館的籌劃和建設中的?
  答:我想任何一個從事當代藝術的人都希望出現這樣的美術館。中國當代藝術由于歷史原因長期的邊緣化狀態,使得當代藝術與公眾之間,不管是在地理距離、心理距離還是審美距離都顯得過大了,直接導致了公眾對當代藝術的陌生,甚至是排斥;而當代藝術也成了一種小圈子藝術。有了一個專門面向當代的美術館,就有了一個平臺和基地,可以系統地改善當代藝術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哪怕這種變化是緩慢的,但我相信一定是積極有效的。
  另一方面,我們美術館所在地的江蘇省,在當代藝術的展覽、創作、收藏等各方面雖然有所改善,但整體形象還是很虛弱,我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一個平臺,開展一系列學術活動來改善當代藝術在江蘇的生存狀態。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我策劃過幾個當代藝術大展之后,我發現并不是所有的美術館都適合與愿意展覽當代藝術的,當代藝術創作的多元與開放,已經讓傳統意義上的美術館空間難以承載,這就需要一個更為專業的當代藝術展示空間,這也是我們為什么邀請國外的建筑師設計兩處展館的一個原因,他們世界的其它地方都曾設計過專業的當代美術館,清楚當代藝術的走向與展覽要求,無疑,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的。
  一句話,對于專業的當代美術館的渴望促使我們籌劃和建設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
  3、在剛才您的介紹中,我注意到您提到了館內將開辟中國現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永久性陳列館。那么我有個疑問,陳列現代藝術家的作品是否和“四方”關注當代藝術的學術方向有所矛盾呢?
  答: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關于這一點,我們是這樣認為的:我們的目標是要建設成一個專業的美術館,那么是否具有歷史意識就成為與畫廊、以及其它美術陳列館相區別的重要標志,作為專業的美術館是有責任與義務收藏、展示與研究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的。專館的設立一方面是為了向老一輩藝術家的藝術成就表達我們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我們從學術角度考慮,將他們早年的藝術實踐看作一個研究樣板,放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展現他們隱含在實踐里的觀念、激情與困惑,并且我們計劃每一個專館的設立,都會召開一次關于這個藝術家的藝術成就的學術論壇,來考察與總結他們對當時與現在藝術的價值與意義。
  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專館的設立,可以讓參觀者可以更為清晰的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和觀念上的變遷,對于這些目的不能只通過主題展覽來達成,因為現在的當代藝術的觀念與形態已經非常豐富與多元,普通的參觀者很難切入作品,欣賞與理解作品,所以我們設立專館,雖然陳列的是老一輩藝術家的作品,但他們的藝術實踐可以看成是中國當代藝術早期的思想源頭,參觀者通過欣賞這些作品,可以讓他們對中國當代藝術有一個完整的歷史的印象,這對欣賞與把握當代藝術作品是有積極作用的。當然,這需要我們在專館的布展與陳列方式上考慮的更為周到。
  4、您是否覺得像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這樣的民營性質的藝術機構,與官方美術館會有哪些不同點,您認為這種不同是優勢還是劣勢呢?
  答:從國際上看,民營性質或是私人性質的美術館占的比例很大,隨著國家的經濟形勢最近這二十多年的快速良性的發展,私人的經濟實力大幅度的增強,現在我們國家在政策上也鼓勵民間資金參與藝術品的收藏。因此,民營性質的美術館與博物館在最近幾年多了起來。
  客觀上講,從藏品的數量、藝術以及學術質量來看,還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美術館和博物館來的優勢大些,當然這主要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不過,這里我說的藝術品還主要是指傳統藝術,比如中國畫和書法之類的。而至于當代藝術所涉及的相關藝術類型,例如,油畫和雕塑可能稍占優勢,這也只表現在對老一輩藝術家的收藏上。而對于其他的帶有強烈當代藝術觀念的藝術類型,比如裝置、行為、圖片以及影像,官方美術館也是在最近這些年才開始逐漸關注起來,而這些恰恰是我館最為關注的部分,所以就我們來說,在收藏上官方美術館的優勢倒并不顯得那么具有壓倒性。
  如果提到官方美術館的優勢的話,對我們來說,我覺得還是在固定的資金和社會身份、管理和辦展覽的經驗方面。官方美術館有政府撥款,在身份與政策上的優勢可以有機會承辦更多有影響力的國際性藝術展覽,于是在各方面的經驗就會更為豐富一些。
  而我們的優勢在于在資金的使用上更為靈活,在學術上更加敏感,運作上更講效率,展覽主題與收藏更開放與多元,尤其是在收藏經費這一塊,毫無疑問并不處下風,相反力度更大效率更高。
  不過有一點還是要強調的:不管是民營還是官方,其實面對的壓力都是共同的,就拿組織與承辦當代藝術大型展覽來說,政府美術館的資金壓力也是巨大的,國家撥款畢竟有限,還是要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也引入了很多私人性質的資金。所以說,身份的差異并不是主要的,沒必要將其對立起來看,只要是我們都把目光都投向促進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上,改善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生存狀態上,那么優勢都是可以互補的,經驗也是可以借鑒的,差異終究也會縮小的。
  5、雖然您剛才很樂觀的回答了我的這個問題,但是我們還是看到,民營性質的美術館生存狀況并不是很好,有不少美術館開始時都顯得雄心勃勃,但很快就銷聲匿跡了,關于這樣的境況您是怎么看的?
  答:這是不能回避的事實,但我想,并不能因為看到別人的失敗,自己就裹足不前吧,我想更積極的態度是根據自己的實際,吸取別人的教訓,參考別人的經驗來對應中國當代藝術目前的境遇。
  其實,造成民營美術館,特別是當代美術館的困境的原因有許多人都說過和寫過。國內目前缺少足夠的私人性質的藝術基金會。而國外私人性質的藝術基金會的繁榮是和國外的稅收制度對相聯系的,私人、企業通過贊助藝術可以在稅收方面獲得大幅度的優惠。
  而基金會缺乏的現狀,可能在短期內是不會有什么改變的,必須尋找另一種方式,所以在國內許多民營美術館往往都是由房地產開發商投資建設的,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也是一樣的,這種方式有時顯得有點巧合,但的確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
  不過,我們和有些民營美術館不同的是,他們往往是投資人直接控制美術館,因此美術館在自身趣味建設方面就會帶有強烈的個人好惡,而美術館的學術形象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一旦資金出現問題的時候,這樣美術館自然就會很快消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采用了國際模式——館長負責制——當然這需要投資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也說明投資人對于當代藝術的熱愛。館長負責制加上由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以確保各方獨立的位置,雖然目前我們館的資金充足,但長遠來看,只有優秀的美術館才能吸引不同渠道的資金參與美術館的建設,這些都是國外著名美術館的經驗。所以我們會將主要的目光會投放在館建方面,以突破民營美術館的困境。
  另外,我們館目前已經收藏了為數不少的現代史的大家作品,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吳冠中等等,收藏資金近兩億元人民幣。我們計劃最近編輯出版四方當代美術館藏品集(國畫篇)。同時,我們正在積極努力建立完善的收藏制度,將目光投放到廣闊的藝術實踐領域,既要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已有的成果,也要具有前瞻性,挖掘和培育新人,使其成為我們的一項長期任務。
  6、最后,請您詳細地談談有關文獻展的情況吧?
  答:眾所周知,關于文獻展的展覽模式最先出現在德國的卡塞爾。卡塞爾文獻展是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重建在納粹時期被破壞的藝術品位,現在已發展成當今世界最負盛名和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大展。之所以采取文獻展的模式,是因為這種模式更看重的是總結與回顧,我們認為雖然這些年三年展與雙年展等展覽模式在國內也已固定下來,但展覽主題的特定性與臨時性會忽略其他重要的作品,而文獻展模式可以看成是一種補充與完善,它的展覽主題看上去可能更為松散,要求的是盡量將近些年的重要作品都陳列出來,既體現了當代藝術的觀念潮流,也為完成當代藝術的學術梳理提供素材。我們想中國二十多年的當代藝術急速變化的過程完全應該有這樣一個類似的文獻展。

  目前,我們處于文獻展的籌備階段,初步設想了兩種方式,一全按照卡塞爾文獻展模式,在一個相當長的展期內集中展示當代藝術作品,這種方式規模大,社會影響也大。但我們更傾向第二種方式,就是確立一個文獻展的展覽年,在一年內將大型展覽分散到每個月中來展示,雖然這種模式社會影響會相對小些,但我們考慮到對于中國公眾來說,集中展示的作品過多反而會影響對作品觀念的理解與消化,這顯然也是和我們的初衷相悖的。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文獻展應該在2007舉行,希望到時候可以見到更多的公眾關注中國的當代藝術。

查看6618次

上一篇
邱志杰VS曹愷
高名潞與陳秋林對話
下一篇
超越審美之維——尹吉男訪談
肖開愚訪談
四人談:當代詩歌承擔了什么
對文學批評的一點感慨
解讀:關于九十年代先鋒詩
版權©上苑藝術館
技術支持:九翱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