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不卡|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久久|www.色啪啪.com|刮伦真实厨房|日韩伦理一区

首頁 | 簡介 | 建筑藝術 | 文學 | 新聞 | 上苑藝考 | 藝術家專欄 | 駐館藝術家 | 書訊 | 國際創作計劃 | 藝術品市場 | 上苑人物 | 藝術批評
文章搜索:
標題 作者 內容
只能搜索中文、英文、數字,不得搜索符號!
新聞 > 藝術活動
成都-馬賽當代藝術邀請展開幕

[2008-12-22 8:50:14]


成都-馬賽當代藝術邀請展開幕

(陳田采訪整理)

  

  12月7日,名為“偶然相遇”的成都-馬賽當代藝術邀請展在四川大學美術館開幕,來自法國馬賽和中國成都的27位藝術家參加了此次展覽。從前,成都藝術家多以“出川”的方式與外界交流,現在,外省乃至外國藝術家及其作品“入川”的展覽越來越多。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它將給本土藝術帶來什么?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采訪了此次展覽的策展人,法籍華裔藝術家葛峰。

  “偶然相遇”的展覽

  問:為什么會想到做這樣一個跨國界的交流展,它是如何“誕生”的?

  葛峰:我在歐洲經常旅行,看到中國藝術家的展覽。(這些展覽)從2002年開始多起來,到2006年就很多了,都是同一批藝術家,行為藝術、一些裝置、還有幾位畫家,作品非常好。但總是同一批人,法國藝術家們認為中國藝術家都這么畫畫,這次我就帶一批法國藝術家來中國看一下。這些法國人都是我很好的朋友,不能真正地看完,看一些小的片段也可以。除了展覽,我們還要和當地藝術家交流、走訪藝術家工作室。

  我是畫畫的,不是策展人,這個展覽就是這么偶然促成的,展覽前,我沒有成都這邊參展藝術家的名單,更沒見過他們的作品。參展藝術家們,何工了解一半,我了解一半,領到一起,(展覽)就辦起來了。專業的策展人不可能這樣。

  法國人不會有沉重的思維

  問:藝術是國際化的語言。畫放到一起了,您覺得法國藝術家和我們這邊的藝術家的作品有何異同?

  葛峰:粗看好像差不多,細看還是很不同的。創作的趣味性,法國藝術家更濃一點,國內藝術家敘述性更強。這只是我的個人感覺。定居在馬賽的這些藝術家,原來的國籍都不一樣。馬賽的環境自由怡人,創作沒有任何束縛。法國人的作品也有敘述,但很靈活,加入的因素更多,(我認為)法國有全世界最強的理論體系,法國人的天性使他們不會有沉重的思維,藝術家作品也是輕靈的,一般都在“玩兒”。初到法國的時候,我問當地一個藝術家,德國表現主義對他的影響,他說他知道(表現主義繪畫),可能有些影響,但他不在乎。(前不久)我帶著這些法國藝術家去上海莫干山藝術區(參觀),那里的畫家技術上都沒問題,但法國人問我(他們)怎么畫得那么像幾個人的畫,我說我們再往下看,進入畫家工作室,會有另外的東西。

  藝術市場與藝術教育

  問:您覺得藝術創作的趨同是藝術教育造成的嗎?

  葛峰:與受教育有很大關系,也與跟隨市場有很大關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法國的藝術教育就取消了基礎課,以意識思維訓練為主。素描、色彩、人像……即使有也是短暫的。我有時看到他們技巧不夠造成的吃力程度,會(對這種藝術教育)產生疑惑。但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下來完成的作品來看,他們把技巧拋掉,以個人意識為主,畫得非常棒。

  問:您覺得近來外國藝術家進入中國辦展覽和金融危機有沒有關系?

  葛峰:國外藝術家進來是一件好事情,會帶來一些新鮮的思維意識,便于開闊眼界。市場是公平的,不存在誰搶誰的份額。中國藝術市場很大部分都是外國人的資本。在金融危機前,來中國就是這批法國藝術家的夢。他們其實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在博物館里看過中國名畫原作,閱讀過中國名著譯本。如果有機會,他們會馬上過來,和金融危機沒有關系。

  出國遭遇“繪畫死亡論”

  問:您在國內學畫,學的是國畫和寫實油畫,出國后繼續學習,畫面變化很大?

  葛峰:剛到法國的時候,那里正在流行“繪畫死亡論”,搞寫實做什么,拍張照片就完事了。以前自己繪畫時缺少自由度。(在法國)第一年沒畫畫,做影像、裝置。等我再碰繪畫時,對空間的理解產生了變化。我有一個系列是畫手,在國外語言不通,經常用手勢比劃。而很多手勢是國際通用的,比如表示“好”和“不好”,兒童游戲里的“剪刀、石頭、布”,用手模擬“望遠鏡”,幾乎在每個國家都有。我加用國畫里的“積墨法”來呈現,在(手的)不同部位積墨,看似輕飄,其實很沉重。這個系列構圖很滿,都是大幅油畫,給人緊張和壓力感。第二個是快感系列,畫我女朋友的維尼熊,我不打草稿,畫得很“暴力”,全是用板刷在畫布上摔出顏色。第三個系列是風景,畫面上只有天和地,中間沒有任何東西,其中一張是震后第三天畫的,是用紅色和黑色“打”出來的。這種繪畫方式使我畫室的墻上全是顏色(笑)。

  問:您不去想為什么這么畫嗎?

  葛峰:畫的時候不想,過后會想為什么我這么畫?比如那個快感系列,它可能和童年有關,維尼熊代表一個時代人的童年。從前在國內我可能會事先想好這幅畫是什么結果,繪畫過程是抄襲頭腦中的影像。現在畫畫是“相遇的樂趣”,身體自由駕在意識之上,畫得很寫意的那種。比如畫手和身體,都是用中國的毛筆,通過控制筆觸,(從)局部完成的。經過多年的學習,(我)從寫實(方法中)突破出來,(將原來的意識)拆開,(讓它們)一片片掉下來。組織、拆開一個形體,需要一個平衡,(讓)束縛和不束縛在一起。

  在海外,中國傳統成亮點

  問:我看您寫的文章,好像在國外仍然思考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

  葛峰:出國前我當了6年老師,也做過商業上的事情,接觸的人很多,書也讀了不少。出去就不讀了,自己的東西往外浮。我不停地走,做一個清理,看到比中國富的國家怎么看中國,也去看比中國窮的國家怎么看中國。中國這個名字太響亮了,非洲人會以為中國人都會功夫,見到你就亮出架勢(笑)。中國人在外面感覺也很“武俠”,不管是“獨行江湖”,還是一群人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在海外,什么是中國傳統,是你必須回答的問題。要讓西方理解,你自己(的沉淀)反而被激活了。行萬里路讓人的思維有了更多靈活性。中國的許多現代藝術家是一個“移動的群體”,他們可能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因為省與省之間的文化也可能不一樣,出去產生融合,回來是另一種回歸。

  問:許多藝術家都在思考怎樣向中國傳統回歸,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葛峰:傳統文化的斷層在每個國家里都有,年輕人不在乎這個,只知道“玩兒”。其實中國人就生活在“傳統”里,比如我們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得體,要看環境。但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或者和很多年輕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就“瘋狂”起來,把愛好發展到極致,比如聽音樂、看舞蹈戲劇。將自我釋放,尋求自由,我個人認為必須“瘋”起來。“風箏”的線會很長,但隨時可以拽回來。

查看5869次

上一篇
明迪/詩與電影:《日子在膠片中流過》
四位08上苑駐館藝術家:黃珺 張廣輝 姜志平 龐智卿在上海舉行“世事而非”當代藝術展
王敖:關于詩歌史的問題與主義
十三名德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展《不見免子不撒鷹》在上苑藝術館成功舉行
趙玉強(上苑藝術館09駐館新作)
下一篇
四川災區訪問記·成嬰
明迪音樂隨筆:繆斯的赦免--沒完沒了
臧棣詩學隨筆:海子:尋找中國詩歌自新之路
重拾喬治·桑
宋志慧
版權©上苑藝術館
技術支持:九翱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