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 災 區 訪 問 記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我做的片子《安全 舒適 節省—-農村自建房專業指南》終于下鄉了。該片將專業的建房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講解,旨在指導農民合理建房,從而協助地震災區的自建房重建。2008年12月20日至27日,“農村自建房指南”公益科普活動在四川地震災區正式展開。這一公益科普行動,主要包括《農村自建房專業指南》的DVD光盤及彩色圖文操作手冊的免費發放,以及包括建筑師在內的科普小組在災區進行實地考察并向災區農民進行面對面宣傳講解。入川之前,科普小組通過各種渠道已與災區各級政府機構和NGO組織取得聯系,并制定了具體的行程計劃。我作為該片的導演,也加入科普小組深入四川。下鄉見聞,我回來后做了一個簡單記錄,愿與心系災區的朋友分享。
12.21 科普宣傳活動第一天
行程安排:彭州市通濟中學、彭州市小漁洞鎮大灣村居民安置點
上午前往通濟中學。這個學校的舊樓,塌的塌了,扒的扒了,操場中間土堆高聳,運土車駛進駛出。校舍正在建設,資金已經不缺了,明年九月以前,一個全新的擴大數倍的新校園將煥然面世。
學校組織了家里房子倒塌,家里有自建房需求的學生,以及一些剛剛考完試的高三學生,在板房教室里觀看DVD。
我們的開場白大致是這樣的:
。。。。我們這個團隊,來自不同的單位,也有兩個不同的職業,有做建筑設計的,有做影視動畫的,也分別來自北京和上海。地震過后,全國各種機構、很多愛心人士來到四川,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希望能夠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我們呢,結合自己的專業,發現能夠貢獻一點蓋房子的知識,以及表達這種知識的方式。今天,我們帶來一部短片―――《農村自建房指南》和一本操作手冊,希望幫助災后需要重建家園的人,掌握一些必要的專業知識,把房子蓋得更結實、安全和省錢。。。。。這里的同學們,是家里和村里未來的中堅力量,理解能力也比較強,希望同學們把有用的知識帶回家,并和我們一起,把蓋房子的知識也帶給其他需要它們的人。。。。
隨行的成都電視臺民生新聞頻道的記者,在捐贈會后訪談了幾個學生,反應很好,學生們都感覺這種科普宣傳形式很新穎。有些學生對其中的秸稈墻做法特別感興趣,覺得特別親切,因為這是當地隨處可見的材料,卻沒有充分利用,而且家里正窮,覺得應該正適用。
中午在一個路邊的小館子里吃飯,連同司機十幾口人擠成一桌,吃飯中間還停了一次電。我們和同行的成都人,聊地震當天和之后,都各有什么情況。成都宜居確實名不虛傳,十幾個人的一頓午餐只花費了100多元。
了解到,很多成都人都有在郊區買房置業的理想,政府鼓勵成都人援助周邊的災區,有一幫一的家庭援建政策,重建后的房產,按各自協商好的比例分割產權。
也了解到,隨災后輿論的降溫,災民的情緒逐漸從原先被動的亢奮滑下來,回到自己必須面對的現實,承受失去親人、身體殘疾的慘淡未來和心理困境,自殺的越來越多,災區問題挺大的。
科普活動第一站---彭州市通濟中學
學校的板房、有些陰冷的教室
學生觀看影片 現場發放的資料
建筑師在現場 學生領取資料
媒體采訪學生及影片導演
正在播放的宣傳片以及我們的小旗子 陰冷教室中的一條標語
下午13點30分,科普小組到達小漁洞鎮。
在這個冬日的下午,板房區里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孩童,鎮里的壯年男子都在外面干活。板房區還算干凈,板房里掛著臘肉臘腸,有些人家還用碎花布裝飾板房里不大的空間,別有家常的溫馨。
一個大姐從屋里搬出電視,我們用隨身帶的DVD機,在板房區的空地上給大家播放。有人從屋里給我們搬來凳子,有一個老大媽給我們拿來一袋子當地的小零食,白色糖衣裹花生那種,使勁勸我們吃,很熱情,也很開朗,我們感覺到了當地人的樂觀和堅韌。
陸續有人過來,其中有一個來這里探親的中年男子,跟建筑師熱烈討論起來,給我們提建議。一聊,他是在工地里做過鋼筋工的。帶著一點酒氣,他用行內人的自豪感討論鋼筋做法問題,也說到這里的親戚家,沒錢重建,自己家離這比較遠,過一陣也要重建。。。
了解了一下這里的重建政策。家里實在沒錢的,只能由政府統規統建,向政府交一點錢,按家里人口每人交一千二。如果自己家里重建,在規劃指定的地方或原址,政府給一點補貼,三口五口六口不同的人家,有不同補助標準,三口之家為1萬6千元一戶。
在前往小漁洞鎮的途中,經過小漁洞5.12地震遺址,這是我們到達四川后,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看到地震帶來的破壞性場面,斷裂的大橋、遠處空置的工廠、山體滑坡后的斷面都提醒著地震波的巨大威力。
板房區活動結束后,我們的車沿路往山上人家開去。這里原來的山形地貌已因為地震被破壞得很厲害,山體滑坡的痕跡歷歷可見。據說,這里原有的旅游資源,多年后也很難恢復。
去了一個人家家訪,一個小女孩,她父母離異,父親不管她,母親在外地打工,目前由外公和舅舅撫養。看了她們家破爛的房子,聽了他們重建的設想和困難。他們打算主要利用山上的木料來舊址重建。又看了一戶正在重建的大戶人家,院子里堆著木料,工人在有一搭無一搭地拌灰漿,我們上前去跟主人聊了一些技術建議,送給他們資料。。。。
繼續往山上走。直到一塊從山上滾下來的大石頭把路擋得很窄,根本過不去。我們原路退回,退了很遠才找了一個“小壩子”掉頭。
晚上,一個官員要來訪,是我們在北京時聯系過的四川重建辦的。我們想尋求政府更多的幫助,打開渠道,盡量把捐助送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他則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內容和行動計劃。
這個官員開始說,交通發達地區受捐物資已遠遠超出了所需,建議我們往三大洲等偏遠地區支援。他告訴我們,老百姓村民只要錢,只要襪子而不要教他怎么種地更高產,也不想學怎么織襪子。。。他建議我們去指導村長、鎮長、縣長級別的干部,幫助他們工作,才能發揮更大的公益效應。在我們無辜無知的追問下,他說到有奔馳等其他大企業做公益,先圈出一大片范圍做公益對象區域,然后在其中選定自己的核心合作單位,深入操作擴大影響。他說:你們不是宗教機構,不可能無窮盡地只是單方面付出,你們的BOSS,肯定也不會同意你們這么做。。。。你們要把它當作一個項目來運作,一個商業項目,跟其他商業項目沒什么兩樣。。。他說,只有跟政府合作,你們才能獲得大的效益。我們有點為自己的單純而感到尷尬,只好告訴他,我們這個就是一次公益捐助,沒有其他目標。
在旅館溫暖的燈光下,這位年輕官員生動而晦暗的臉洋溢著不可捉摸的熱情。。。。
12月22日,科普宣傳活動第二天
行程安排:四川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綿竹市德陽民樂村、上海支援都江堰災后重建指揮部
一早,我們來到成都的志愿者公益組織――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這是一個災后很有影響的NGO平臺,由四川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郭老師組建。該服務中心在512地震期間曾發揮不小的民間救助作用,我們希望通過他們的NGO和民間組織渠道,協助將宣傳資料發送到那些更為偏遠的地震災區。
我們介紹了自己的情況,這個片子,從開始策劃到收集資料到制作完畢,用了大概近半年的時間,力求嚴謹,結合國內外眾多專家對農村低技、低成本住宅的建造經驗,主要向農村居民提倡一個現實可行的結構原則即框架結構,一種材料使用原則,即用柔性材料包裹散碎材料,并對磚、石、土和秸稈材料的墻體分別做出了要點講解,對農村蓋房普遍采取的傳統做法,在要點上提出專業改進的意見,旨在幫助各地居民根據自己的取材方便、使用習慣、經濟水平靈活運用,提升自建房的品質。
郭老師認為我們的科普捐助現在特別需要,她說,現在政府組織下的重建完成得太急了,而農村人還沒想好應該怎么重建,就開始動手了。。。她建議我們也給政府部門送一些,由他們機構去分別發送,推動政府也思考一下。同時,她建議我們,不如進一步扎根下來,到鄉鎮去建立試點,派人培訓,幫助具體的村子把房子建起來。。。。
我們覺得駐扎下來建試點是可以考慮的,但工程大啊人手需要更多,我們做起來會很吃力,需要另做計劃。討論我們這次的捐贈行程,他們感覺我們挺深入的,臨別約定,過兩天我們把捐贈資料給512中心也留放幾百冊,列出我們沒有走到的地方,由他們負責用平臺網絡繼續發送,有效地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中午之前趕到德陽市。到德陽扶貧辦。
在北京就已經聯系好,這個扶貧辦因為負責援助民樂村600多戶村民的家宅重建,需要用我們的資料給村民和施工隊做培訓教材。見面接洽后,我們一起去往民樂村。
這是一個自然村,自然到沒有任何特別之處,據扶貧辦的人員講,選擇這個村子做重建援助試點,是因為這村子原先沒有學校沒有任何公眾活動設施,也是最基本的務農生活,正好在重建中可以嘗試新的組織方式,包括生計上的幫助實驗。這里的家園重建正在進行。有七個施工隊分頭負責不同的人家,有兩個隊還沒開始。施工隊主要由半路出家的人員組成,應急而生,專業上并不是很強,我們的捐助正及時。他們認為,片子講解得很清楚,要點也很明確,能幫上大忙,利于村民和施工隊切磋推進本村重建。
村里塌損的房子是零星分布的,屋頂沒了,灶臺物什都露在外面。小路邊的田地卻綠色清新,不像昨天所見的植物蒙滿灰塵。有一戶人家,正在一個用塑料布搭棚的院子里辦婚慶喜宴,許多面包車摩托車院外停著。我們陸續到兩個小賣部發放了資料,然后跟七個隊長接了頭,交接捐助,也跟陸續圍來的村民聊重建的事。很多農民主動前來索要科普資料。
我們看到住在臨時棚屋里的村民的生活狀況,真是特別苦。門敞著,里頭特別窄,一張床掛著蚊帳,周邊擠滿破舊的家當,這就是他們現在的家,家徒四壁每天冷嗽嗽的生活。。。
出村的時候,辦婚慶的人家正在送客,新娘秀色可餐穿著端正,目光含愁站在路邊,新郎則笑嘻嘻向她走回來。。。一個大娘在路上給客人發糖和煙,我經過時,她也給我發了一根,喜煙。大娘臉上,分明只有喜慶和對客人的殷勤,一點沒有廢墟中的愁苦和慌張。
12月23日,科普宣傳活動第三天
行程安排:北川市羌族自治縣擂鼓鎮、綿陽市安縣教育局、廣元市
從成都到北川需要將近四個小時的路程,因此科普小組早上六點多就出門了,在向導小馬(地震期間一個民間救災英雄)的帶領下,前往地震重災區北川。擂鼓鎮離北川縣城8公里,之前聯系的北川縣宣傳部副部長接應我們前往擂鼓鎮板房區。路上跟我們介紹重建情況。在春節前,北川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家能入住新房,沿路可以看到由政府大力統規統建的有羌族風格元素的新小區正在加緊建設。擂鼓鎮板房區目前聚居的人口近兩萬,適建地上蓋滿了板房,已經沒地方蓋正式的房子了。。。北川因為是重災區,而且是羌族自治縣,國家對此地重建投入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資金,連板房也是蓋得最好的。國家領導人元旦后要來考察。
到了擂鼓鎮。果然,這里的板房好大一片,有采暖,有很好的洗浴房,服務配套很齊全,甚至有美容和足底服務,有刺繡活動室,婦女們在里邊交流手藝。這里,臘肉遍掛小店林立一派安居融融,鎮口就一個集市,水果和蔬菜特別新鮮喜人,人們來來往往的看起來確實更安詳。
正值陽光普照。在四面高山涵抱的秀麗中,我們這一行,幾天來感覺到頭一次心里踏實。全國人民的救援物資在這個重援之地施顯了份量,我們好像也看到了災后的希望。。。。北川不愧是作為了災區重建的對外展示窗,我們每一眼看到的,都夠舒心。
在當地宣傳部門協助下,我們在刺繡活動中心播放了影片,進行了講解捐送了資料,然后我們趕緊奔往安縣。
結束在北川的活動后,科普小組趕往安縣。安縣有17個鎮3個鄉,受災也很重。我們主要通過成都的朋友聯系了教育系統,想通過三所學校:民興中學、西苑中學、桑棗中學的孩子們,把建房資料帶給當地需要的人家。
因為下午三點半左右要到廣元,時間比較緊,考慮到三所學校相距較遠,我們午飯都沒吃,緊急商量聯系,決定把捐助資料送到安縣教育局,各校長說明天就到教育局去取。
在震后,教育部門接受外界捐助比較多,知識系統對村縣事務也比較愿意擔當,做事也更規范。我們這個科普行動,教育口的聽了,都覺得特別好特別有意義,所以我們沒費多少時間,就通過安縣教育局的統一簽條接收,完成了對安縣的捐助。教育局的人員表示,一定會把這些寶貴的資料送到需到的家長手里。
同行的綿陽晚報記者,一個年輕的四川女孩,石家莊科技大學畢業的,一路上也給我們講了不少震后新聞界的事。年輕人,在這種時候,總是很容易被觸發被感動,她看我們趕路急,要求我們把她放到高速路口,她下來等同事接她,自己回綿陽,我們則繼續趕路。分手時,她一個勁地謝謝我們。我們則有點擔心一個女孩家高速路邊安不安全。
在安縣教育局進行交接
隨后科普小組長途跋涉前往本天活動的下一站,廣元市。
廣元是女皇武則天的故鄉,旅游資源豐富,同樣在本次地震中受災,但因為媒體和社會關注度高度集中在其他幾個重災區,廣元的災后重建獲得的關注并不很多。
廣元885義工協會的負責人,之前在聯系時說過,廣元、青川地區的鄉鎮,重建緩慢,技術、材料、人力均缺,他們愿意協助我們把捐贈資料發送到需要的地方,除了直接送給人家,資料還放一些到各鎮的圖書室,利于村民輪流借閱,一起學習。
都是公益的事情,都是志愿精神,沒見過面的不認識的人,很快就在街口路邊接上了頭。我們要求他們,帶我們就近看一個鄉鎮,他們選擇了離廣元不遠的工農鎮。
借工農鎮的辦公樓,他們搞了一個比較正式的交接儀式,由我們委托廣元885義工協會,繼續這個科普捐助在廣元、青川地區的后續發放。參與座談的還有工農鎮的女鎮長和宣傳部人員,互相介紹情況后,他們希望我們后面,也多多關注這一片重災區,不僅做科普捐助,也向更多的機構和愛心人士介紹這里的困難,幫助他們引來其他捐助。他們說,這里的磚加上運費都漲到五毛了,材料短缺,資金很少,人手也不夠,氣候比北川還要寒冷得多,卻不像北川有更多的來自國家的扶持。。。。隨后,我們看了正在建的幾戶人家的房子,聽到有不少人家,在這種寒氣侵骨的天氣里,仍然只能住在山上用彩條布搭成的臨時棚屋里。。。
確實,這里的山河灰蒙蒙的,這里的人家零散分布。上午在擂鼓鎮感受到的輕松欣慰此地全無。。。
我們感覺到,從大的范圍來看,重建的步驟過粗過急了,程式化新農村似乎要應勢而生,農民的意愿此時已經微不足道,沒錢的只能依賴政府和好心人。新農居普遍沿公路統規統建,離自家的田地是很遠的,政府讓農村人集中居住便于管理,同時也要促成農村的宅基地改革,每戶按人口多少限定面積重建家宅。
即使心情沉重,義工協會和工農鎮的人還是挽留我們一起晚飯,他們一再堅持,要向遠來支援他們的客人表示感謝,盛情難卻,我們只好隨他們在廣元的餐館吃了半小時的飯,再趕路回成都。
這是科普活動開始以來,行程最為漫長的一天,行程共計800多公里,返回成都時已經是夜里十一點多。路上就接到廣元那邊剛認識的人們問候短信:到成都了嗎?你們辛苦了,早點休息吧!
前往廣元 午餐
捐贈儀式
當地的重建房樣板示范區(“很好很強大”)
路旁的臨時住房
12月24日,科普活動第四天
行程安排:綿陽九州板房學校、北川安子坪村(綿陽高新區永興板房)、遵道鎮政府、什邡
這一天科普活動的行程安排的比較緊密,分別為板房學校、板房安置區贈送了資料。
上午先去綿陽高新區的永興板房區,之前我們聯系過北川安子坪村的村長,他們原來的村子已經不在了,整個安子坪村需要異地重建。現有村民全部住在綿陽的板房區,標號為村長都叫不清的A-7-40.41。
永興板房規模很大,進去之后發現,前面記者提到過的板房建設量過大、居住不滿的問題這里也有。從有些窗戶能看到,各地來的救援物資比如電視風扇等電器堆放了滿滿的一房間。這個板房區,因為人不是很多,恰逢陰天,顯得更其陰冷。
同在綿陽的九州板房中學,原校是在北川的,因為堰塞湖的原因學校搬遷到這里,教學住宿用房全是板房。正是午休時間,孩子們在一片片土堆上蹦跳,以此娛樂,看起來都還健康明朗。這里的孩子當然只能全部住校,幾周才回一次家,跟家人團聚。
九州板房學校
龐大的板房區
永興板房區
科普小組還來到綿竹遵道鎮的辦公板房區,為當地贈送了相關資料。遵道鎮地處綿竹市西北部,人口21703人,地震后這里至今景象凄涼:倒塌的房舍仍然未清理,磚石土塊木條,仍然如當日那般散亂懸擱。一場大地震像是昨天才剛剛發生。人們住在房子邊的棚屋里,用布和塑料布圍合的棚屋,邊角透風,該是多么冷。街市的攤販也是一副臨時的擺設,納悶間,我們來到了鎮政府辦公的地方―――兩排十來間的板房辦公區,鎮長、書記等都在一個黑屋子里開會,這里停電了。
兩面環山,霧氣濃重。板房邊上,是一片空地,原來是鎮政府辦公樓,已經全部塌毀。據說,鎮里一個書記當時那刻也是在那里離開人世。萬科正援建這里的學校,我們看見一輛車子和幾個年輕人,像是萬科的駐地工程人員。未及閑聊,我們進屋跟鎮長介紹這個捐助,也是在一間黑屋子里,交談、簽收。這個交接,是幾天來場所最局促的一個,且因停電,顯得重建安置工作在這里尤其艱難。
太冷了這一天。跟我握手的一個壯年男子的手掌,居然都是涼的。
遵道街頭
廢墟上的拾荒老人 “民以食為天”
離開遵道之后,通過與什邡市宣傳部聯系,科普小組下午又從綿竹市趕到什邡。什邡是本次地震的重災區,沿途看到很多毀壞的建筑及當地居民生活的簡易生活帳篷。什邡是北京對口援助地區,我們聯系的是什邡市宣傳部副部長鄒艾艾。因為昨天太累了,我們都希望今晚能早點趕回成都休息,就沒去找路,將車停靠在進入什邡市后的一個標志建筑邊上,請宣傳部的人到這里找我們。接頭的情形頗詭異,兩車挨近------人探出頭-------點頭招呼--------下車交貨簽收。來的秘書說,鄒副部長正在跟北京來的焦點訪談的人開會,沒法親自前來。秘書說非常感動,他很快分析說,這片子安排到什邡市電視臺播放,會讓更多人受益。。。
一個對市級政府的捐助交接,我們就如此這般在街頭進行。那時是黃昏六點半,秘書說請我們一起跟部長晚飯,我們實在太累了,都急著回成都,斷然婉拒了。路上,接到鄒副部長的短信:“謝謝水晶石公司和你們對什邡的關注和援助,患難見真情!你們和公司的大愛,什邡人民將銘記在心,什邡災后重建的工作浩大而繁重,希望繼續能得到貴公司的關愛和支持。這些資料我們將盡快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并適時在我市電視臺播放,祝你們工作順利,圣誕快樂!”
當晚,同行的盈余女士,發現自己的手機,在辦理捐助交接時拉在了遵道鎮的鎮長辦公室,被另一個參與萬科建設的志愿者撿到了,正守著手機候她打電話來。。。
在街頭進行的捐贈交接儀式
“與時俱進”的三星堆雕塑 科普小組合影(缺少建筑師臧峰)
12月25日 科普活動第五天
科普小組按照原來的約定,為成都512民間救助中心送去部分資料。
由于交通等原因,我們這次沒能前往四川省阿壩洲,但還是與阿壩洲委宣傳部的陳順清副部長取得聯系。他在電話里忍不住說,“太好了,1月9日我們有一個‘科技三下鄉”活動,正好可以把這個捐助結合進去”。實在路途太遠,我們商量了一下,采取郵寄的方式對阿壩洲進行捐助。通過郵政快遞的方式向阿壩州贈送宣傳手冊600本,DVD光盤 250套。
在這一天一個來自大巴山的公益組織,也跟我們取得了聯系,希望幫助我們負責向大巴山災區發送資料。
同志們還留在成都要處理處續事宜,我則當晚飛回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