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詩是一種力量》附詩二首
[2008-6-10 20:50:24]
詩是一種力量
王海平
象要教誨我們深刻認識自己的民族一樣,在剛感嘆過詩性缺失不久,汶川地震救災中來自民間自發的詩,如潮水般漫過互聯網、報章,在短信中傳遞,電臺電視和晚會上吟詠傳唱。沒有人覺得做作,不自然,倒像是發自每個人心里一樣,無論詩雅或俗,工與拗,語言是否通暢。不由人再次感嘆,中華民族是個詩性的民族!
數以千萬計的詩在同一時刻自發地出現,是一種壯觀。那種感覺是那樣的強烈,面對大災大難,大悲大哀,心中的情緒、情感要流要淌,思想信念要表達,要吶喊要吟唱。于是,苦難成詩,對遇難者的哀悼、哀思化為詩篇,把全民族心中的惻隱、傷痛凝于筆端,變作挽歌。那一首《媽媽拉緊我的手》,多少次地被轉發,又多少次催人淚下!于是,吶喊成詩,我們要團結,要堅強,民族凝聚的呼聲化作祖國堅韌的形象,變為詩人們的亢吟雄唱。于是,憂思成詩,對人類生存和生命本質意義的反思,憂患,理性、情懷、覺悟,也化作萬般傾訴,敘說。這樣的現象發人深思,說明詩性本在生活中。生活本身是詩意的,所以才有了對它的反映,無詩的年代是生活缺乏詩意,激情,而不是詩人無能。
那么,可否說詩也是時代精神的標志呢?曾幾何時,三十年前,天安門詩抄,成為當時社會心理的反映,今天看來,它或許正是撥亂反正,思想解放的前奏。時代精神中不僅有思想、理性、邏輯,也應有心理、情感、情緒,這些實際包涵著、蘊藏著思想、理性、邏輯的非理性。學者們研究中國文化是一種情本體的文化。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善惡之心人皆有之,并且把人的情感境界分為善信美大圣神六個層次。朱子解說,“充內形外之謂美,塞乎天地之間,則有光輝之意”,是謂大美。這樣發乎情,表為美的東西,正是詩的內容和本質,正是人作為群居動物群體意識情感對自身生存狀態,社會關系的反映,情在這里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是包含著價值觀的情感。西方的哲學家也承認情感對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起關鍵作用,比如舍勒,認為思想有賴于情感存在。黑格爾則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認為詩反映著精神本質。因之,作為反映人類情感折射人類社會存在的詩大概也可以算作時代精神的標志之一。從這樣的聯想出發,我們去把握一下汶川地震詩歌中傳遞的是一種什么精神呢?那是對去者的惋惜,對生命的珍視,對自然災害的抗爭,對團結凝聚的呼喚號召,堅強奮斗的激勵,一言以蔽之,是以人為本和集體精神。它本身超越了功利,超越了市場經濟,因為人本身的生存狀態和社會關系包含了市場經濟,但大于、廣泛于市場經濟。那些吶喊吟詠不正是在向人們提示、渲染著和諧、仁愛、團結、奮斗、發展這樣更為深沉崇高的理念嗎?答案是肯定的。
《離騷》成于楚難,《胡笳十八拍》賦于流離,苦難出詩人,這已被以往的歷史無數次地證明過。而當下的歷史向我們證明的是,多難興邦,詩還是一種力量。在無數捐贈中,搶險救災的行動中,我們看到的難道不是詩心?!而那數以千萬計的詩只不過是詩心的外在表現。詩的洪流,愛的潮水,必將把中華民族推向新的高度和起跑線上!
附:詩二首
《放心吧,同胞》
沉渾的哀聲響徹云霄,
十三億顆心矗立著為亡靈祈禱,
十三億個聲音在叮囑,
請你一路走好,
我的三萬同胞。
你身軀下護存的嬰兒,
已擁有母親般呵護
和溫暖的襁褓。
放心吧,我的同胞。
你每天護送的學子,
將在新的校舍讀書,
上高三的也不會耽誤高考。
放心吧,我的同胞。
你的兄弟姐妹、家鄉父老,
有勇氣和能力把家鄉再造。
放心吧,我的同胞。
地震摧毀的只是一棟棟房舍,
站起來的卻是理性覺悟的同胞。
破碎也許更多的是驛動、浮躁,
成全的可更是責任和回報。
放心吧,我的同胞。
地傾西南,華夏傷損一隅,
可換來的是神州震奮,
民族凝聚的號角如山呼海嘯!
放心吧,我的同胞。
請你與我同行,
在東方的地平線上,
中華民族千劫百難
堅韌不拔,永遠不倒!
《栗花的夢》
把綠色的珍珠聯結成串,
彎曲著,伸展著,
在技頭撒歡。
選擇生命原色做青春的裝扮,
湛藍著,蒼翠著,
在天地間涂染。
那是秦時明月,
漢時邊關,
長城內外的征戰,
在樹影間閃現。
干枯了多少塵世浮華,
掩埋了多少功成名顯,
樹輪中吸蘊了多少血色浪漫?!
忽如一夜,
搖身一變,
披掛璀璨,
風情萬般,
揮動金色的發辮,
象女神的花冠,
向人們承諾,
秋后還你一份充實和甘甜。
象奏起禮樂,
萬籟齊宣,
針衣抖擻,
鎧甲錦團,
簇擁著,站立著,
等待著厚重的秋天。
黃色的花從中浮動著栗農的笑臉,
陶淵明的詩篇,疊印著
懷舊、回歸田園、自然的字眼。
有一個聲音從栗樹深處說:
來吧,這里就是我們追求的生命家園。
2008-6-10
作者:王海平,男,懷柔區委書記。
查看918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