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瑤對話上苑駐館藝術家《走迷宮的繪畫人生》
[2009-5-13 13:40:11]
黃瑞瑤·對話上苑駐館藝術家《走迷宮的繪畫人生》
主持人:梅丹理(美國詩人、漢學家)
主講人:黃瑞瑤(美籍華人藝術家)
時 間:2009年5月8日
地 點:上苑藝術館圖書館
對話人: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 ·駐館藝術家、
李文光 劉 洋 趙玉強 鄭志巖 朱學奎 車文君 王雅莉 王海燕 張照會 白 木 ;pqU8txikf@?d*j7mdCX" target=_blank>胡志剛 趙 元(女) 梅丹理(美\英漢文學翻譯家:) 蔡佾玲(臺\女)于 雷 姜志平(油畫)、宋志慧(油畫、韓\女)、 龐志清(油畫)、王凡(音樂)
梅丹理主執黃瑞瑤作品介紹會
黃瑞瑤·從意大利到香港。風景,人像。
我說服父親讓去意大利讀書,在羅馬呆了四年,拿到一個文憑。當時的意大利已經非常現代了,連抽象都已經有了。而我覺得抽象沒什么好學的,沒去意大利之前,我是學會國畫的,小時候也學過寫字。本來我去的時候就想學一些技巧,所以在外面跟一個老師學古典畫,兩年內,就已經把老師的技巧學完。本來我應該是畫人像的,為什么變到現在,是因為有個故事在里面,我的第一個畫展全部賣完了,自己也沒有照片留下。后來畢業后,我從意大利回到香港,然后從香港到美國中間,基本上把在香港畫的所有東西放棄了,所以這個時期留下的作品大約是很少的。這個階段就是我繪畫生涯的第一個時期,以風景,人像為主。
后來,我在羅馬、倫敦念書時候,老師很嚴格,叫你畫風景,就必須得是在固定在同一個位置、同一個時間畫的風景,光線也得一樣。有一次我畫一個大教堂,前面我加了一輛車,他進來一看,問我車在哪里,我說車開走了,他說,不行。你必須要在有車的時候畫。可見這個寫實的嚴格度。讓我在傳統技法的現實表現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也對我日后的藝術創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但是我覺得這樣只能學到跟老師同樣同樣風格,是不夠的。
黃瑞瑤·加州。虛實相映
第二時期,就是美國加州,開始的加州時期,那個時候還有點寫實的風格,一半風景,一半寫實,然后在90年代我跟兩個老師學易經,開始用易經的理論放在畫里面,我學易經不是跟梅丹里一樣為了成為一個學者,我是因為易經對我的畫有用,我就學它,后來我做了個迷宮,這個迷宮有洛書組成。這個由從1到9之間的阿拉伯數位排列組合分別占著九元位。
我最重要的一個迷宮是后來用721副小畫排成的一個四方陣,這個四方陣好像一個迷陣,大家可以在里面跳舞,可以從北邊進來,南邊出去。這個迷陣里面有八卦,有五行,有生肖。這個迷陣我走了差不多十年,是從90年走到98年。基本上把畫畫跟易經的理論放在一起。
這個期間我也畫過一些中國傳統的系列題材,包括春夏秋冬,但是又跟傳統的畫法不一樣。《夏》這個作品就是由36副小畫組成的,而每張畫都可以改變四個方向,這里的組合都不排外,這個自由的組合是由易經受到的啟發。
另外我也做過一些跟藝術相關的表演,一個小時六個人,有攝影師,有畫家,還有音樂家。
在加州這九年期間,我創作了“都市”獨畫版系列,表達了我對這個城市以及這個城市對我雙方間的陌生感。從這以后我的藝術創作也無所顧忌,可以自由發揮,進行了各種嘗試,在自然流露中摸索我的興趣所在,如:用藝術表述日月星辰,表述物理現象,表述易經哲理,表述音樂節奏,表述與眾多藝術有關的主題。
98年以后,我找到一種材料,做成一種透明沒有氣味的有機材料,是類似于現在樹膠的一種。那個顏色非常強烈,紅就是紅,綠就是綠,我把它加在丙烯里。從2000開始,我的顏色就改變了,非常強烈。如“天韻”這個作品,在技法上采用了一種叫“PLASTO”的具有琺瑯效果的水溶有機顏料。這種顏料光亮透明,兼備丙烯效率以及油彩的鮮美特點。
“天韻”所表達的是宇宙蒼穹無邊無際,無為而無不為的宏偉境界,我的朋友在2000年的千禧之年稱之為“萬有的宇宙”。在創作這幅作品的過程中,我跳出一切傳統油畫技法的約束,全方面地審視,全方面的切入。因此可以四面懸掛,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但我覺得很有趣。自此,在我的作品中,又進一步引用模組的分離組合法,將小小的四方模組以不同的排列組合,造就出千姿百態的畫面。
正如迷宮轉折點一樣,新的道路總是欣喜的出現在眼前。我有種奇妙的感覺,創作是有心無心的碰撞,創作也是心境與手法的結合。
我看泰國那些畫家是比較注意現實生活上的感受,而中國的畫家受書法的影響很大,而我是受天文的影響比較大的,什么中國不中國,我最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感覺。
后來我畫畫,也就畫得越來越隨意了,甚至都沒特定主題,把畫畫變成一種游戲,要不然我自己所學的東西就把自己束縛住,不能自由,我現在不管它了,只把它當成一個游戲。不過再此之前我得把所有的準備工作做足,差不多有種用禪的方法去畫。
梅丹理:
在大陸有讓你關注的畫家嗎?
黃瑞瑤:
我沒有刻意的去關注誰。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大多數還是停留在文革的畫上,其實中國現在已經開始多方面的發展與突破。
趙玉強:
您怎么看當代國內藝術家的作品?
黃瑞瑤:
我看得不多。有些不錯的,我已經記不得名字。因為外國主要是對文革風格感興趣,包括那些很病態的人;以為壓抑,憂郁這就是代表中國。
其實中國的畫家到現在已經跑得很快了,多方面在嘗試著。但一個畫家不要去跟哪一個流派,我去歐洲的時候他們流行抽象,而我卻在學習古典;當我到美國的時候,他們喜歡極少主義,但我跟不來,我無法畫出那種風格的畫。我是覺得大多數的畫家不要去跟潮流,以為這個可以賣啊,那個可以讓人欣賞,這個沒必要的。只要一個畫家能堅持自己的路,他就會是完美的。
就算是批評家的意見也不一定能對你有利,所以大多數的時候還得靠自己思考,自己找自己的路。
張照會
請你談談你轉型期的所面對的問題以及感受。
黃瑞瑤:
最先開始的彷徨是離開老師那段時間,沒有人能給你意見,你畫得好與壞也不知道。那個時候的眼界還在學習階段,技巧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所有有些害怕。這個是第一個困難的時間,我個人意見是最好把你的觀念跟表達放在一起。這個階段做到這點,就已經沒有問題了。
中間是最困難的時候,是一個畫家用以前畫畫的觀念,發現在畫畫過程中卡住你的一些感覺,打不開!總覺得不對勁,為什么我想的跟畫的不一樣?這個問題讓人很中褲,這也是個巨大的掙扎。這也會讓人困惑。
到了后期,我一般不用觀念去畫,觀念能讓一個畫家困乏。我現在的畫是畫完之后才能發現我最先想畫個什么東西。我覺得自由罪重要,我后來畫畫也越畫越快,以前畫兩月個,現在三四天就能完成了,有時候是一天,因為我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包袱。
趙元:
黃老師,我對你的生活方式感興趣,能談談嗎?
黃瑞瑤:
哦,我生活。
我本來是一直在香港的,并且生活得也不錯,經常開畫展,賣畫,后來我為什么要離開穩定的生活去美國,去加州呢?就是因為我老公結婚就生病了,所以我陪著他到加州治病,一年后他死了,他死了后。我就在想,一個人既要養家又要畫畫,這個難度太大了,所以我就去做生意,做地產,等賺到錢之后,我再回來畫畫,因為畫畫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
專注最要緊,尤其是女性藝術家,有家有孩子的時候怎么辦?
鄭志巖:
我想問一下,易經融入繪畫里面,外國人是怎么處理的?
黃瑞瑤:
外國人,當然是很佩服易經的,外國人是很迷戀中國文化。他們每天都在占卦,其實老師是不允許我們占卦的,老師希望我們明理,但是我是哪占卦來入畫的。
易經是中國的寶藏,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以學得很幸苦。其實我最先開始對易經一竅不通,一個意大利的朋友寫信問我,懂不懂易經,當時我覺得很慚愧,因為一點不懂。結果我就找老師去學。學了一年,一點皮毛也沒學到,過了五年再找到另外一個老師,才算是入門。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經歷去解釋易經,相對就容易理解多了。
如果單純的把《道德經》講解給我們聽,跟我們的生活無法聯系上,所以我們就很難更深入的接受與理解。就是很多中國人名字從易經里脫源而來的,他們也不知道。
王雅利:
女性畫家怎么處理感情在畫面上的展現?
黃瑞瑤:
升華,提煉。也不用在意什么女性、男性的概念,你只要表達就可以。做到真、原始就可以說是個畫家了。
黃瑞瑤小傳
藝術家,生于香港,童年習素描、筆墨。曾就讀于香港大學、意大利羅馬藝術學院、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80年代在美國創辦Merging One畫廊并定居美國。自1997年起擔任美國西部《易經》協會理事長。展覽地點包括美國、香港、中國、臺灣、意大利、泰國、印度、韓國、日本,俄國,是一位在國際上有名望的多媒體藝術家。曾經于洛杉磯Armand Hammer博物館展出大型裝置藝術項目,2005年在香港大學美術館辦過回顧展。黃瑞瑤的作品風格中,我們能看到東方傳統與當代西方美學之間的有機平衡。
黃瑞瑤出身于書香之家,父親是黃笏南,香港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便是以他命名;兄長黃干亨,是香港著名律師。黃老師的家史,可以說是當年處于因苦中的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晚清時期的中國,適逢戰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而黃老師父親,當年對國家改革充滿雄心壯志,結果卻被政府派往加拿大為當地華人辦中文教育。在加國的日子,他父親利用余暇,研究美國的教育、銀行、保險、商業管理等的運行體制。回國后,他開始營商,并且業務蒸蒸日上。
黃瑞瑤五歲時已對繪畫產生興趣,加上父親常鼓勵他們多學中國傳統文化,她便把練寫書法當成樂趣。當她十多歲的時候,已夢想將來要成為一名藝術家。在香港,她努力尋找機會,在有限的條件下,學習西方畫的技法和風格,在陶醉于中國傳統風格的筆墨技法之余,也被西方印象派筆下的壯觀色彩所吸引。為了實現夢想,她先隨一位意大利神父學習意語,繼而進入香港中文大學英語文學系,后再往意大利羅馬藝術學院(Academia de Belle Arte)進修藝術課程。在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人們對于藝術的熱衷已由歐洲傳統轉向現代藝術。她于是用了兩年時間,跟隨當時在意大利的陳學書先生(陳是香港著名前輩藝術家)研習藝術的傳統技法。在陳氏那里,她學懂了怎樣利用光來表現色彩的效果,以及利用色彩來表現她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畢業后,她到歐洲游歷,并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進修。不久,她返回香港。
黃瑞瑤在上苑藝術館當場畫“葫蘆賣藥”
六十年代的香港,藝術界的各種思潮正在展開激烈辯論。當中有傳統觀念的秉持和現代意識的探索,有中國藝術的傳承和西方思想的變革。黃老師在〈香港市政局藝術館〉首次舉辦個人畫展,獲得藝術界全面支持和熱烈歡迎,當年她才年僅廿四歲。及后,她在香港繼續舉辦個展,并且開辦畫室,教授藝術。
七十年代,黃瑞瑤移居當時被喻為是「藝術沙漠」的洛杉磯,而她卻視那為「藝術綠洲」。1978–1985年,她創作了幾組油畫系列:「洋」、「水」、「山」、「漠」,紀錄了她最初來到加州九年間的藝術軌跡。她用藝術表述日月星辰、物理現象、易經哲理、音樂節奏等,屬多面體。她后期的作品,也有受莊子哲學思想的感染,表達的是宇宙蒼穹無邊無際、無為而無不為的宏偉境界。正如黃老師說:「我的近作是有關無盡的宇宙,把飛躍的色彩與光暈幻想成翻滾的海洋。天體軌道上的星球,撞擊隕落流星,成為一幅天體奇景,真實與非真實的融合。這是沒有中心點的流動風景畫,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欣賞。它賦予我創作上極大的自由與無限樂趣。當我漫游于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隧道時,把我的作品與易經結合,便越能體會宇宙的深奧秘密。
黃瑞瑤 - 水火既濟
最后黃瑞瑤決定,要在上苑藝術館門前西側15X50米的范圍里,把整個空地作為一個公園。以迷宮為中心象一個太陽系。九大恒星環繞。 這些地上的體軌道可用瓷磚或發光材料。迷宮只有一米多高。還有一些植物樹木在其中,讓村民有參與的機會。
水火既濟是宇宙人生最完美的境界!
神奇美妙、多姿多彩的宇宙,在無始之始、洪蒙未判的境界,它是無色無象、無聲無嗅、窈寞虛空,非言語方字所能形容。因此“太極”運化的作用,動而生陽,就產生了燦爛美麗的光明。動極而靜,靜而生險,又形成了蒙昧混沌的黑暗。在這光明與黑暗之間,由于氣化作用,更形成了“五行”的作用。
水,潤下,而為下向運行;火,炎上,而為上向運行;木,外發,而為外向運行;土,不實,而為平向運行;金,內斂,而為內向運行。由于這五種力量的相互吸引,而產生了生與克的作用。所以這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間,就產生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進而演化了萬物之靈的人類。
由此認知在自然界水火是一切生命的源頭,光明與黑暗的象征。從火炎上、水潤下的啟示,我們才可以本著宇宙自然法則,創造發展,來建立我們美滿幸福燦爛光明的人生!
查看26995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