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宇談海子
[2009-5-3 22:24:14]
上苑藝術館09跨界藝術活動之六:秦曉宇談《海子,胡漢合流的詩意》
秦曉宇談《海子,胡漢合流的詩意》

秦曉宇,詩人、詩話作家,呼和浩特人,生于1974年12月。著有《七零詩話》一書。
主 題:《海子:胡漢合流的詩意》
時 間:2009年5月24日 下午3:00
地 點:上苑藝術館圖書館
主 講:秦曉宇(詩人)
人員參與: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駐館藝術家。
特 邀 請:批評家何三坡、詩人北塔、藝術家郭蓋、徐忠平、美國詩人阿法、梅丹理、意大利漢學家瑪麗、香港學者戴萍……
海子,胡漢合流的詩意(提綱)
海子無疑是新時期以來被評論最多的一個詩人,在駱一禾看來,他是“詩歌烈士”;在朱大可看來,他是“詩歌先知”;在燎原看來,他是“麥地之子”。此外,“鄉村知識分子”、“青春期寫作”、“史詩情結”也是他身上醒目的標簽。最近,臧棣更是指出,與其說海子是個“傾向于死亡”的詩人,不如說他詩歌的核心是復活,“通過詩歌的行動,從生命主體和生存情境兩方面復活我們的生命形象”。眾說紛紜中,有一點卻被評論家忽視了,那就是草原文化對于海子詩歌的不亞于農耕文化的構成意義。海子詩歌理想中的“民族性”,往往被簡化成漢族性,而實際上,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對峙、沖突、交流與融合的漫長過程,才是中華民族的完整歷史,這兩種文明的美學融合,才是完整的民族性格。以西方詩歌精神整合這兩種文化經驗,才構成了海子所追求的“民族與人類結合”的“大詩”。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游牧)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農耕)
以及
“兩個北方戴上的是同一個頭顱”(頭顱這里指太陽)
——《太陽·大扎撒》(大扎撒是成吉思汗法典)
“千年后我再次擁有祖國的稻田……天馬踢踏”
——《祖國,(或以夢為馬)》
讓鐮刀平放
豐收的草原
——《秋天》
青麥地像馬的儀態
——《晨雨時光》
海子關于草原、馬的詩篇,絕不少于他書寫村莊、麥地、麥子的詩篇(甚至前者的杰作更多),更獨特的是,他有一種融合的詩歌愿望,像上面的詩句所給出的,就是一種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輝互涉的景象,一種胡漢合流的詩意……
--
查看6200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