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輝“昏禮”的寓意——寫在“昏禮”當代藝術體驗活動之后
[2012-2-9 15:15:00]
“昏禮”的寓意——寫在“昏禮”當代藝術體驗活動之后
文_張廣輝
古都金陵的西北角,清涼山余脈逶迤向北,穿城而過。高樓林立,路網如織的都市山林錯落其間。當代藝術的重要陣地——南京藥藝術館就座落在定淮門密林如蓋的山頭上。
2012年1月15日下午3點,藥藝術館的新年首展——“昏禮”當代藝術互動體驗項目在鑼鼓喧天的熱烈氣氛中順利開幕。這個活動最大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把一個普通的南方婚禮的現場轉移到了一個藝術空間,而所有的藝術作品都緊緊圍繞婚禮這個主題展開。由此,婚禮和藝術都開始變得有點陌生,與眾不同……
作為婚禮的新郎、展覽的主要策劃人之一。我有幸全程參與了這次由黃藥先生策劃的、別開生面的文化活動。在前后五小時左右的過程中,活動的安排大致如下:首先,是黃藥的行為作品《新郎新娘》。接著是二十余位老年腰鼓隊員的暖場演出。然后婚禮在司儀和策展人的主持下開始,成勇和新郎新娘共同實施了行為藝術《證婚》,隨后,郭海平和孫大量以送賀禮的方式展示了他們的參展作品——隨著這一系列作品的呈現,“昏禮”當代藝術互動體驗項目正式啟動。最后是娛樂表演和招待晚宴。
雖然,筆者此前也曾策劃和參與了許多的藝術活動,但相比之下,我個人覺得以此次展覽的收獲和體驗最為豐富。因此,我想在這里就這個“昏禮”的社會、學術等方面意義做一番探討,談談自己的感悟。
A,社會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歷來以禮儀之邦自居。而中國人的倫理觀也始終堅持這樣的論點:生命,是一個守生送死的人生禮儀過程。在中國人看來,禮是規范,儀是行為,通過對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等這些必然的生活經歷進行禮儀化處理,可以使人生避免錯誤,和諧完滿,最終為我們贏得一個積極向上的生命狀態。可以說,中國的人生禮儀和西方的宗教禮儀具有同樣的信仰意義和精神價值,因此,中國人通過世俗生活來感受精神信仰;而西方人則以精神信仰來指引世俗生活。
但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開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構成國人精神基石的禮儀生活幾乎被破壞殆盡。現在,我常聽到一些人用或嘲弄、或批判的口吻,引述 “禮崩樂壞” 這個字眼來形容這個重商主義時代。的確,一個社會或國家,唯物主義橫行,功利思想泛濫固然令人痛心疾首。然而更為可悲亦可笑的是:在我們費盡心機的革除了所謂封建殘余之后,在我們痛感信仰淪喪、精神空虛的今天,居然又有人開始煞費苦心,試圖重建中國傳統的禮樂生活!這樣的做法顯然是荒謬的,我們在當前所要做的絶非是簡單的恢復中國的傳統禮儀,讓國民在精神上退守到那個長袍馬褂,三拜九叩的時代,這樣的做法無異于用海洛因代替鴉片來治療毒癮。
那么,國人的精神疾患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治療藥物?答案很明白,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繼承古人的禮儀精神,建設一種適用于當代精神生活的信仰體系,以新的禮儀方式來確立我們文化價值和道德自覺。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昏禮”為我們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上的探索。參加“昏禮”的藝術家們針對中國當下的文化現實,自創了一套文化禮儀,這些禮儀——藝術家們的積極思考,對中國當代的禮樂制度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同時,它們以深刻的寓意、藝術的方式(在下文中,我將就一些作品個案做深入分析)表達了他們對中國的社會問題、禮儀傳統和禮儀精神的認同與反思。另外,它們帶給社會的啟示在于:唯有性靈的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創造才能算是真正的“與時俱進”。
其次,藝術生活化,:“昏禮”充分體現了當代藝術對于社會生活的深度關懷與介入。究竟什么是當代藝術?我覺得真正的當代藝術不體現在形式上,也不在內容上,它體現在作者的行動上。對社會現實的分析思考,通過作品與社會形成有效互動,無論是基于批判,還是建設的立場和態度。都將是作者成為當代藝術家的重要動力。“昏禮”在這一點上的努力就在于:藝術家們把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話題,從微觀語境的層面上就消解了不同文化立場的隔膜。
在活動現場,上至目不識丁的古稀老人,下至天真無邪的黃口稚子,以及形形色色來自各階層的普通人,共同構成了這次藝術展覽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生平第一次參加先鋒藝術活動,因而對這次非同尋常的經歷印象深刻,展覽上的作品完全顛覆了他們對藝術的一般性認識。特別是那些參加活動的兒童,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幾乎從未接觸過當代藝術,但是從現場的情況來看,這些純真的孩子成了當代藝術最熱情的參與者。他們把當代藝術視為兒戲,忘我的全情投入,看到這種近乎瘋狂的釋放。筆者以為,這多少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當下教育的壓抑和尷尬。孩子是社會的未來,就這個意義而言,我們成功的為未來舉辦了一次當代藝術的展覽。或許,對于其中的很多人而言,犧牲半天的時間離開麻將桌,去看一場完全是云天霧海的藝術展覽純粹是浪費時間。但不可否認,這樣的活動對于推動社會的文化啟蒙,改變社會階層的板結狀態將起到積極作用。
其三,文化治療。藥藝術館一貫主張通過藝術對社會問題提供富有想象力的解決方案。前不久,南京發生了震驚全國的“1.6”搶劫殺人大案,嫌犯手段殘忍,影響惡劣。一時間,全國警方都在疲于奔命,卻始終一無所獲。南京城內更是流言四起人人自危。這樣的局面導致了一種不自覺的過度恐慌開始在人群中迅速蔓延,這種情緒通過集體無意識的諧振腔放大,最終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干擾。因此,黃藥在策劃過程中,針對這一社會問題,提出了藝術家的應對措施,強化娛樂和游戲的元素以緩和人們焦慮不安的心理,達到社會心理學意義上的治療目的。
這也是公共藝術在社會學上的另一重要功能,即通過文藝活動對非正常的、病態的社會心理提供疏導和糾偏。以富有人文情懷的藝術作品為公眾提供健康的精神輔導。當公共生活過于狂熱時,藝術家需要通過作品提供冷靜的思考;而當集體意識過于緊張,社會對抗趨于激烈時,藝術可以幫助公眾尋找合理的宣泄渠道。
B,學術
“昏禮”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對社會生活的深度關注上,同時也體現在對學術話題的獨立思考上。下面是我對其中幾件作品的個人看法。
1:黃藥作品《新郎新娘》
作品的有趣之處在于:所有參加活動的嘉賓剛一到達“昏禮”現場,就有漂亮MM為其戴上標有“新郎”“新娘”字樣的小紅花。男女老幼皆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男士們戴的都是“新娘”字樣的胸花,而女士們則都成了“新郎”。這個近乎玩笑的作品,讓很多一本正經的老先生老太太們有點啼笑皆非。而年輕人則相顧莞爾,還有人戲稱:雖然自己已經結過婚,但還是第一次體驗到了做新郎新娘的感受!這話倒是一語道破玄機。黃藥這件看似滑稽的作品實則表達了一個嚴肅的主題:對命名的質疑,對思維定式的鄙棄。由于思想的惰性,我們總是對某些約定俗成的習慣被動接受而不去質問原因。缺乏突破、缺乏創新、墨守成規的態度造成整個社會想象力匱乏。參與到這件作品中的“新郎” “新娘”們彼此審視的時候,相信多少會有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異樣感覺。這正是藝術的魅力,它使你明白即便對于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只需兌入少許的想象,就會帶來巨大的改變。在這件作品中,黃藥以一種四兩撥千斤的輕巧扭轉了我們世俗生活強大的心理慣性。
2:郭海平作品《寵物》
藝術家郭海平在證婚儀式結束后,為我(新郎)送上了賀禮——把一條紅色的狗鏈拴在我的脖子上,并把另一端交到了新娘的手中。他笑言這是因為大凡新郎,在婚前就像一條四處亂竄的“野狗”,而結婚后就會成為看家護院的“家狗”。郭的作品看似輕松,實則也是以調侃解構莊重,由戲謔表達批判:當前的改革困局在于社會階層的普遍性潰敗,進而導致了全民尤其是知識分子的嚴重犬儒化。作者在故作輕松的形式之下,暗含的是對民間立場面臨體制招安及犬儒主義泛濫的隱憂。藝術家通過和參與者的默契互動,以一種極具反諷的表演深刻體現了作品的這一文化主題。
3:潘桃作品《吉服》
北京服裝設計師潘桃的作品就是穿在新郎新娘身上的兩套禮服,這兩套服裝分別為迎賓服和敬酒服,藝術家專門為新郎新娘量體裁衣,度身定制。設計簡約華貴,風格融貫中西。以其極富獨創性的設計理念贏得了與會嘉賓的滿堂喝彩。
4:陸少鳳作品《豪豬》
“其實我是一個廚師!”藝術家陸少鳳常常這樣解嘲,身為國家級營養師的他,一直對當代藝術情有獨鐘,常常以廚師的身份客串藝術展覽,參加各種當代藝術活動,而他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都圍繞食物這個題材。這也正是他和當代藝術的獨特魅力所在。作品《豪豬》是一只渾身插滿牙簽的烤乳豬,周圍鋪墊含有“早生貴子”寓意的干果,在展覽現場由他分發給參觀者食用。主題表現的是對工具理性的殘酷性以及人類欲望的思考。
5:鄭俊龍作品《婚床》
這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以其充滿浪漫意味的抒情性,富有想象力的表達,贏得了許多初次接觸當代藝術的女性觀眾的喜愛。
C,商業
今天的藝術家們對于商業運作已不再是以往那種諱莫如深,遮遮掩掩的態度。更多的是以積極的姿態與商業機構展開廣泛合作,以達到互惠的目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成功的商業運作也就是一件優秀的藝術,誠如安迪·沃荷所言:好藝術就是好商業,好商業就是好藝術。
“昏禮”在商業運營上充分考慮并在實際操作中認真整合藝術館、媒體、商業機構等各種資源,力求兼顧各方利益。策展團隊采取新的營銷思路,以主辦方的訴求為出發點,以獨具新意的展示方式來引起媒體關注,并積極搜索相應的支持機構,兼顧多方利益,通過藝術化的體驗來吸引受眾關注。
茶,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與傳統的婚慶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古人常以茶作為主要聘禮。在名著《紅樓夢》里,王熙鳳曾這樣調侃林黛玉:“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如何不做我們家的媳婦?” 由此可見,茶在婚慶禮儀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最終確定以功夫紅茶作為本次活動的禮品。并敲定福建開元茶業作為合作機構,共同舉辦這次文化盛會。通過在現場的茶道表演,取得了良好的推廣效果,為開元茶業這一坦洋工夫知名品牌在南京市場贏得了口碑。
D,結語
可以這么說,“昏禮”無論是在策展理念、展覽形式上,都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鋒性、實驗性及包容性等方面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膽創新與實踐。相信這個活動將對中國的文化藝術與社會生活的未來產生積極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逐漸顯現出來。
查看1787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