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路(2012年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候選人)
[2011-12-6 9:56:16]
劉東路(2012年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駐館藝術家)
1972年生于廣西柳州。1994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
獲學士學位。1997至1999年就讀于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助教研修班。
藝術活動:1999年:《天津美院油畫五人展》,地點:北京,中國美術館
1999年:“生存與表現”油畫展,地點:天津美院美術館
2003年:廣西油畫精品展,地點:廣西南寧
2004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地點:北京
2007年:《顫變》藝術展,地點:北京,798藝術東區至上畫廊
2011年:亞洲藝術博覽會,地點:北京國貿展覽中心
2011年:中國蓉城-首屆全國青年美術家提名展 ,地點:成都
2011年:第八屆中韓藝術交流展,地點:韓國忠州
2011年:宋莊藝術節,地點:北京宋莊
2011年: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地點:上海
2011年:游走-劉東路繪畫作品展,地點:北京798藝術區喜神藝術空間
逍遙系列36
逍遙系列之一
逍遙系列之一
逍遙系列之一
逍遙系列之一
逍遙系列之一
逍遙系列之一
逍遙系列之一
游走、技術與融合
----讀劉東路新作《逍遙游系列》
我們所處的時代與宋人花鳥所描繪的圖像已相距甚遠,劉東路的新作《逍遙游系列》將這種遙遠的圖像重新逼視于我們的眼前,在這個狂躁的時代中以遠古的花鳥圖像作為油畫創作的主題,自然會引起我們更多的追憶與思考。
宋人花鳥畫藝術展示的是一種內斂含蓄、精致典雅的藝術風范,是中國藝術史上一個非常穩定和成熟的藝術風格,對于今天急速發展的中國視乎是一種反差,但在經歷了90年代和本世紀前十年的快速經濟發展過程后,中國社會也開始趨向于對平靜與優雅文化的追求,這也許是中國文人骨子里的那份特有的情懷。劉東路以其敏銳的文化觸覺將目光投入到代表中國古典文化之一的宋人花鳥畫世界,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劉東路一直往來于北京和廣西之間,在其學習和創作的歷程中,接受過西方古典主義、現代表現主義、波普藝術等一波又一波的思潮,在經歷過90年代和世紀初的思想躁動后,劉東路在宋人花鳥的世界里尋找到其精神的原鄉,這也是當下中國藝術十分缺乏的一種東方意蘊,但是,劉東路沒有像其它畫家那樣完全沉醉于宋畫的內部意境而遠離當下,也不僅僅只是尋求一種心靈的安慰和在喧囂城市中的避風港,他很清楚21世紀的今天已不再是那個田園牧歌的農業社會的圖像世界,現代技術不僅改變我們的造物方式也改變我們的審美習慣,劉東路將機器金屬的質感賦予了自然界中生機勃勃的動物,使其具有現代造物文化的屬性和審美含義,機器鳥成為一個新的符號在這些圖像中出現了,被安裝了金屬盔甲的鳥在古畫中飛翔、徜徉和矗立,這些機器鳥不同于卡夫卡世界里的心靈異化的甲蟲而與環境格格不入,也不再是90年代中國波普藝術圖像中的那種沖撞與拼貼所激發的反思,他們神奇般的被巧妙融合,畫面中還帶有一絲詭異的氣息,這種拉近了古代與現在、拉近了心靈與環境的圖像在今天的藝術作品中并不多見。也許是畫家多年來游走與體制內外、游走于中心城市與邊疆之間的生活狀態所形成的一種特有體驗所決定的。
從另一個方面講,我們生活在技術時代而不可能不面對技術的問題,宋人院體畫是中國繪畫史的一座高峰,這種“以技進乎道”的繪畫語言是東方繪畫藝術中最富魅力的一種藝術風格,它曾經影響了許許多多當代科班出生的畫家。技術問題是劉東路多年來思考和實踐最多的問題,即將步入中年的畫家,對待技術已經不再是年輕時代那種盲目的迷戀,傳統中國花鳥繪畫的繪畫技術、西方油畫材料運用的技術、當代科技造物的技術,在他的作品的中得到自然的融合,這是劉東路經多年繪畫語言探索所取得的一個新的成就,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突然明白,原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造型語言能如此暢通無阻的溝通。我們處于一個完全技術化的時代,每一種繪畫的技術和語言都是基于這個時代的技術條件和文化背景的,我們不能真正回到宋人花鳥的時代,但是在對其造型和語言的學習后,會不斷加深它作為一種文化溶解于我們精神的一種情懷,豐富著我們的造型文化。
游走、技術、融合,在經歷了多年創作實踐后,劉東路又獲得了新的成就和起點,找到了完全屬于自己生命狀態的創作主題與繪畫語言,作為我們這個時代中一個沉默的知識分子,在油畫材料的世界里自由的駕馭著這種屬于他的語言訴說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就是一種滿足和幸福。
劉洪波
查看7255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