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不卡|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久久|www.色啪啪.com|刮伦真实厨房|日韩伦理一区

首頁 | 簡介 | 建筑藝術 | 文學 | 新聞 | 上苑藝考 | 藝術家專欄 | 駐館藝術家 | 書訊 | 國際創作計劃 | 藝術品市場 | 上苑人物 | 藝術批評
文章搜索:
標題 作者 內容
只能搜索中文、英文、數字,不得搜索符號!
藝術家專欄 > 藝術家專欄
北島:古老的敵意

[2011-12-20 17:18:32]


  大約一個世紀前,奧地利象征主義詩人里爾克在《安魂曲》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

  20世紀開始的歲月,在漢堡和不來梅之間的小鎮沃爾普斯韋德(Worpswede)聚集著不少藝術家和作家,包括里爾克。他們一起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在狂歡之夜乘馬車郊游。其中有兩位年輕漂亮的女畫家就像姐妹倆,金發的叫波拉,黑發的叫克拉拉。里爾克更喜歡金發的波拉,但不愿意破壞這對理想的雙重影像。在觀望中,一場混亂的追逐組合,待塵埃落定,波拉跟別人訂了婚。里爾克選擇了黑發的克拉拉,與她結婚生女。七年后,波拉因難產死去,里爾克寫下這首《安魂曲》獻給她。

  這段插曲,或許有助于我們了解里爾克的詩歌寫作與個人生活的關系。縱觀里爾克的一生,可謂動蕩不安,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四年間,他就在歐洲近五十個地方居住或逗留。里爾克在《秋日》一詩中寫道:“誰此刻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刻孤獨,就永遠孤獨”。這正是他漂泊生涯的寫照。

  里爾克的這兩句詩“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對我來說有如持久的鐘聲,綿延不絕,意味深長,尤其在當今亂世,或許可引發更深一層的思考——對于以寫作為畢生事業的人來說,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生活、如何寫作、如何理解并處理生活與寫作的關系。

  所謂“古老的敵意”,從字面上來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帶有某種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與書寫的源頭;“敵意”則是一種詩意的說法,指的是某種內在的緊張與悖論。

  我們不妨設想,如果里爾克安居樂業,甚至是房地產商,揮金如土,他能寫出像《秋日》和《杜伊諾哀歌》這樣的傳世之作嗎?如果卡夫卡從未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中,少年得志,婚姻幸福,一本本出書,整天忙著算版稅,他能寫出《城堡》和《審判》這樣改變世界小說景觀的作品嗎?如果保爾·策蘭的父母沒有死于納粹集中營,他沒有飽經流亡之苦,會留下《死亡賦格》、《卡羅那》等偉大的詩篇嗎?

  要說誰不想既過好日子,又寫出偉大的作品呢?而這“古老的敵意”就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兩者似乎不能兼得。

  也許有人會提出反證,比如美國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做過保險公司的高管,度過平靜的一生,怎么也會寫出《彈藍色吉他的人》這樣美國現代詩歌的經典之作?其實在表面的平靜中,也可以找到某種潛在的“古老的敵意”。比如,他從小想當作家,遭到父親反對,只好去學法律,取得律師資格后進了保險公司。他其實一直生活在父權意志的陰影中。

  我想從這兩句詩出發,從三個層面談談“古老的敵意”。

  就社會層面而言,“古老的敵意”是指作家和他所處的時代的緊張關系。無論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制度中,作家都應遠離主流,對所有的權力及其話語持懷疑和批判立場。在今天,作家不僅是寫作的手藝人,同時也是公共事物的見證人或參與者,這種雙重身份的認同構成寫作的動力之一。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種社會性的“古老的敵意”,幾乎不可能寫出好作品。當今世界,金錢與權力共謀的全球化取代了東西方冷戰的格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更加瞬息多變因而也更加危險。除了對正統意識形態的抵抗外,在一個庸俗化和娛樂化主導的商業時代,我們也必須對所謂“大眾”的主流話語保持高度的警惕——在“民主化”的旗幟下,文學藝術往往會淪為牟取暴利的工具。作家必須持有復雜的立場和視角,在寫作內外作出回應。

  而這“古老的敵意”不能僅僅停留在政治層面。從人類歷史的角度看,政治不過是短暫而表面的現象,如過眼云煙。作家要有長遠而寬廣的視野,包括對世界、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深入觀察與體驗。

  如果繼續推進,必然會觸及到語言層面,那么“古老的敵意”指的是作家和母語之間的緊張關系。任何語言總是處在起承興衰的變化中,作家要通過自己的寫作給母語帶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母語處在危機中的關鍵時刻。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說:“語言是與劊子手步調一致的。因而我們必須找到新的語言。”30多年前,中國人生活在某種官方話語的巨大陰影下。這種自1949年以來逐漸取得壟斷地位的官方話語,幾乎禁錮了每個人的思想方式和表達方式,甚至戀愛方式。那年頭,詞語與指涉的關系幾乎都被固定下來,比如,“太陽”就是毛澤東,“紅色”就是革命,“母親”就是祖國或者黨。正是當時處于地下狀態的現代詩歌,向這種僵化的官方話語提出挑戰,最終打破了這種語言的牢籠,承前啟后,推動了現代漢語的轉型與發展。

  如今我們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困境,現代漢語陷入新的危機——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語言垃圾的時代。一方面,是無所不在的行話,包括學者的行話、商人的行話、政客的行話,等等;另一方面,是沉渣泛起的語言泡沫,包括娛樂語言、網絡語言和新媒體語言。這兩種語言看似相反,卻存在著某種同謀關系。在所謂全球化的網絡時代,這種語言,與30年前相比,雖表現形式相反,但同樣讓人因絕望而感到無力。每個作家應正視這一現實,通過寫作恢復漢語的新鮮、豐富與敏銳,重新為世界命名。

  最后是作家與自身的緊張關系,即作家對自己的“敵意”。換個通俗的說法,作家不僅要跟世界過不去,跟母語過不去,還得跟自己過不去。在我看來,一個嚴肅的作家,必須對自己的寫作保持高度的警惕。

  我在最近一本書的序言中寫道:“寫作是一門手藝。與其他手藝不同的是,這是心靈的手藝,要真心誠意,這是孤獨的手藝,必一意孤行,否則隨時都可能荒廢。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以寫作為畢生事業的手藝人,都要經受這一法則的考驗,唯有誠惶誠恐,如履薄冰。”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寫道:“人生來就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目睹某些同時代藝術家和作家的轉變,讓我深感惋惜,并借此不斷提醒自己:與其說他們中很多人是被金錢被權力打敗的,不如說是被自己打敗的。換句話說,就是不再跟自己過不去,不再跟自己較勁兒了——其實這是最后一道防線,如果連這道防線都沒有,就算是向這個世界徹底投降了,同流合污,無可救藥。

  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的時代,一個需要不斷追問和質疑的時代。在這樣的大背景中,“古老的敵意”為以寫作為畢生事業的人提供了特殊的現實感和精神向度。

  我想順便提一下所謂的“粉絲現象”。這本來是娛樂圈的事,現在擴展到文學界和整個文化界。我認為,這與我們文化中的“低幼化”(infantilization)傾向有關。“低幼化”是從精神分析學借用的概念,主要指人們自動降低智力水平的趨向。正如印度政治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阿希斯·南迪所指出的:“那么上千萬人所經歷的痛苦就將只能存活在人類的意識邊緣,就像往常那樣,成為代代相傳然而漸漸褪色的回憶。”

  在這個意義上,某些作家和學者不再引導讀者,而是不斷降低寫作標準,以迎合更多的讀者。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導致我們文化(包括娛樂文化在內)不斷粗鄙化、泡沫化。在我看來,“粉絲現象”充滿煽動與蠱惑色彩。教主(作者)騙錢騙色,教徒(粉絲)得到不同程度的自我心理安慰。

  讓我們再回到本文的開頭,回到里爾克的《安魂曲》的詩句中:“因為生活與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古老的敵意”。其實可怕的不是苦難與失敗,而是我們對自己的處境渾然不知。如果在大國興起的廣告牌后面,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赤貧,我們有什么可值得驕傲的呢?
 

查看31441次

上一篇
【西Ⅲ小筑】藝術組合——李文光、冬野
劉東路(2012年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候選人)
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進入到投票階段
張志剛(2012年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候選人)
張振江(2012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候選人)
下一篇
Ludwika(2011年駐上苑藝術館裝置作品)
張廣輝“昏禮”的寓意——寫在“昏禮”當代藝術體驗活動之后
Elena de Varda(意大利藝術家)
趙明飛(上苑藝術館2012年駐館藝術家)
夢亦非2011年駐館作品《兒女英雄傳》
版權©上苑藝術館
技術支持:九翱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