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著名出版人邵敏眼中的上苑藝術家和六弓鄉
去歲3月,初探六弓,煙雨里,蒼翠中,一卷卷的藍圖中創意盎然。
今年1月,再訪六弓,雨依然,綠依然,濕漉漉的空氣里清新依然。
十個月過去了,我更想知道的是六弓有哪些變化。
多了生態文明村和最美鄉鎮入圍的獎牌,自然的美對于六弓來說從來不缺。
多了一些閱讀的書籍,這里辦起了第一個圖書館--------享自然書屋,倡導的是晴耕雨讀,第一批圖書是居住在保亭的一位上海出版人捐贈的,這個小小的圖書館也正在申請海南省的鄉村書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文明階梯,讓人類文明的美慢慢地滋潤入心。
這里也是少兒培育基地,享自然書屋歡迎各地有意者捐贈少兒書籍到六弓。
田間,綠的記憶變化出五光十色,盛開的花,姹紫嫣紅的花,絢爛得炫目奪目的花,向山邊蔓延,向天邊蔓延。
花如海。
這些花是銀地集團員工種植的,不僅僅是為了養眼,也是為了修復土壤。為了與自然的交融,為了身心靈的理念,他們不著急,他們沉得住氣,他們用時間慢慢打磨,他們用心血慢慢澆灌。
他們知道,自然有靈,靈與靈相通。燦爛的花海,你能分辨得清究竟是他們回饋自然的禮物,還是自然回饋他們的禮物?
在花的滋潤中,一年,兩年,三年,這塊由于曾經使用了化肥有些板結的土地恢復了它原本的容顏,成了蚯蚓、螞蝗的樂園。
這里將種植五彩的食糧,黑米、紫米、紅米等營養附加值更高的產品,抽穗時是五彩的,收獲時也是五彩的。
這里還和袁氏種業合作采用了土著耕種方法,古老的種子,不用化肥,不用殺蟲劑,不除草,一切物競天擇,健康的孵化從土地開始。這是復歸,是對現代農業的否定之否定。
是誰,設計了這樣的新型農業:讓收獲不僅僅是生存的需要,還是營養的需要和有了審美和藝術的價值。
綠色,象征著環保且讓國人久違的綠色在這里只是基礎,彩色,象征著營養等更高追求的彩色才是銀地人內心追求的夢想。
產業做到了這個境界,唯有保持敬意了。
如果說六弓的花海六弓的生態六弓的美麗已經織成了一幅巨大黎錦的話,那么,現在變化最大的是來了給錦緞上添花的人。
上個月,六弓到來了一批藝術家,來自北京,來自上海,來自全國各地,來自世界各國。
不是參觀,不是采風,不是蜻蜓點水,不是浮光掠影。
而是入駐,入駐海南,入駐保亭,入駐六弓,入駐最美的鄉鎮,為它錦上添花。
他們是北京上苑藝術館的駐館藝術家,每年都會向世界開放,在成百上千的報名藝術家中,選擇合適的入駐創作。
這一合作模式現在搬到了六弓,上苑藝術館在海南有了分館,北與南,干與濕,粗狂與溫婉,都市與鄉村,藝術家們又多了一個全新的維度和視角。
他們會為六弓留下些什么?
我們來認識一下入駐六弓的部分藝術家。
這位波蘭裔的法國藝術家路德維卡有點大牌,她的作品遍及世界,素以當地取材的藝術裝置為長,別看她瘦小文弱,內心的力量卻是奇大無比。
這不僅在于她作品外在材質的堅硬粗糲(如鐵、鋼管和玻璃),更在于作品中所含的后現代色彩和抽象的外形中對于時間、空間、生命、自由等理念表達中的哲學性思考。不僅如此,每件作品都出自她自己的親歷親為,無論選材、構思,還是具體制作如切割、打洞、焊接、安裝,哪怕作品高達十幾米,這個六十多歲的波蘭女人都會在腳手架或者梯子上跑上跑下,近乎迷狂地投入每一個細節。為此,她來中國的行李箱超重,里面裝的就是她的勞作工具,僅僅一條鋸片就撐滿了她行李箱的空間。
這一次,她將為六弓留下一個永久性藝術裝置,六弓的地標中,不再僅僅只有自然風光,還有與這自然契合的藝術作品。我們期待著。
露絲.菲德南爾斯,這位來自以色列的造型藝術家1973年畢業于以色列藝術學院抽象雕塑專業,1995年畢業于美國西雅圖藝術學院攝影和雕塑專業。
露絲·佩斯科維奇,這位阿根廷女郎是藝術家群體中最年輕的。
她們是藝術家,也是建筑師和工匠,視覺的美感和物理的平衡、意念的傳遞和手工的制作,要保持一體,容易嗎?
有"鬼才"之稱的上海著名策劃人老羊,他也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的朋克"和"中國最窮的商人"。
來自以色列的露絲.菲德南爾斯(左1)一到六弓就因地制宜地采用當地的樹皮和竹子外皮制作了一幅純天然盔甲。
這個閃耀著保亭吉祥圖騰的透明網塔將豎立于田野,它是廣東雕塑家植子瑜創作的,他的作品曾經進入了鳥巢。
這個迎賓的吻,是上苑藝術館館主程小蓓設計的。未來,每個進入六弓的游客,首先會看見這個。
曾經有一首老歌的開頭幾句是這樣唱的:
歌如潮,花如海,
歡迎朋友四方來。
如今,四方的朋友不僅真的來了,還將留下了他們的藝術作品成為六弓鄉的永久性標志之一。
六弓,不再是道路似弓的彎曲;銀地,也將真的是鋪金灑銀的寶地。
這金,是大自然的豐富饋贈;這銀,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藝術,是身心靈的理念實踐。
2018的六弓,我們有理由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