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靠近》譚廣超作品展18日在上苑藝術館開幕
[2013-8-11 7:59:43]
《向“我”靠近》譚廣超作品展18日在上苑藝術館開幕
主 題:向“我”靠近——譚廣超作品展
藝 術 家:譚廣超 Tan Guang Chao
展 期:2013-08-18 至 2013-08-28
展 地:北京 Bei Jing
展 館:上苑藝術館(南樓)
線 路:北京東直門916路、942路到懷柔,轉杯柔-沙峪口(藝術公社)
開 幕:2013-08-18 15:00pm
【藝術家簡歷】
譚廣超,筆名塵軒,生于1988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縣人。畢業于某高校,主攻雕塑和繪畫。文字及繪畫作品散見于《青年文學》《詩選刊》《詩歌月刊》《草原》《延河》《詩林》《中國詩歌》《牡丹》《散文詩》《新世紀文學選刊》《廣西文學》《中國詩人》《航空旅游報》等期刊,有作品入選《2011詩探索年度詩選》《2012中國最佳詩歌》《大詩歌·2012年卷》等選本。著有詩集《左手村莊 右手愛人》《我聽見了時間的聲音》等。供職于某雜志社,現居長春。
2008年夏,出版個人詩集《左手村莊 右手愛人》。
2008年冬,舉辦個人詩畫作品展“喂飽你的眼睛”。
2010年春,主編、出版《后時代詩刊》創刊號(紙刊)。
2010年秋,策劃、發起吉林省首屆80后詩會。
2010年秋,作品入選長春首屆工藝美術作品展,獲銀獎。
2011年夏,參與發起長春南湖詩會。
2011年夏,主編、出版《后時代詩刊》第二期(電子刊)。
2011年秋,參加詩探索查干湖主題詩會。
2011年秋,參加吉林省首屆金秋詩會。
2011年冬,獲松原市哈達山文藝獎。
2012年春,與詩人魏克及彭國朗策劃、發起第二屆中國現代詩畫大展。
2012年秋,參加第十二屆散文詩筆會暨全國詩報刊主編峰會。
2012年秋,參加長春北湖詩會。
2013年春,主編、出版《后時代詩刊》第三期(紙刊)。
譚廣超油畫:在秋天的頭顱下80cm x 80cm.
【畫展前言】
向“我”靠近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不是我,我只是時間的過路者,在時間的間隙經過時,都沒舍得留下聲音和腳步的印記,使得多年過去,我都無法準確回放過去的光陰。那過去了的,或許只是我的一個童年,只適合留下一些小沮喪和小歡喜。
相比之下,高中和大學的時光是令我難忘的,在這段時間里,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尋找“我”,從生活、寫作、繪畫、雕塑中不斷認清“我”的內心,并向“我”靠近。
這里面囊括了“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習慣以及“我”的口吻、聲調、語速,更有我內心風景中的線條和色塊,它們橫縱無章,然別有個性。
從大學畢業到步入社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依然躲在狹窄的畫室和微黃的燈光中繼續畫畫和寫詩,我終于知道自己為何像熱愛自己腳下的土地一樣愛著面前的紙張和畫布。原來我是很早的就得到一種能量,我是想要通過自己的這種喑啞而安靜的方式去顯現內心的聲畫世界,我是想讓更多人和我并肩坐在這風景里眺望遠方,我是想要更多的人向“我”靠近。這是一個偌大的欲望,而這欲望又成了秘密,需要我把它安裝在二維的空間里。我開始嘗試用我的詩和畫去坦露內心的秘密,并把這秘密隱藏其間,以待知音的到來。
從詩歌的角度去理解繪畫,從繪畫的根脈理解詩歌,致使一切都是嶄新的。它們交織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個真正的“我”,“我”并非指孔夫子杜絕的“自以為是”,而是指“主觀的、獨立的”藝術個體。
每個畫家的存在都是獨立的,且每個人的時間和境遇都在不斷變幻,向“我”靠近,也就意味著要尊重自己的內心并形成自己的表達方式,“我”隨心動,使“我”形成意義,與嶄新時間里的自己接壤,有一種“我”的方向感和“我”的指向性,近乎于羅盤和鐘表的指針,在變幻莫測的風云中,指出自己的位置,認準真實的“我”。
吳冠中先生說:風格是畫家的背影,永遠也看不見。
在不停尋找一種在場感和緊迫感時,我從自己的體能中拉伸出一定的“畫語權”,找到自己每一個階段的繪畫方式去創作,去探險。
當諸位面對我的作品時,它們都在呼吸,都在說話,無論你從中得到什么,你們都有成為我的知音的可能,因為你們的這一舉動也是在向“我”靠近。
譚廣超 2013年7月3日 于長春
譚廣超油畫:玻璃反面的潛水者50cmx50cm
查看23525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