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不卡|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久久|www.色啪啪.com|刮伦真实厨房|日韩伦理一区

首頁 | 簡介 | 建筑藝術 | 文學 | 新聞 | 上苑藝考 | 藝術家專欄 | 駐館藝術家 | 書訊 | 國際創作計劃 | 藝術品市場 | 上苑人物 | 藝術批評
文章搜索:
標題 作者 內容
只能搜索中文、英文、數字,不得搜索符號!
藝術家專欄 > 藝術家專欄
第三性(兼談女性詩歌)(明迪)

[2010-2-11 17:33:08]


第三性(兼談女性詩歌)

明迪


很遺憾,這個詞不是我創造的。我屬于晚知晚覺的一類,對于男女之間的差異不太敏感,比如說孫文波(男)的詩和清平(男)的詩有什么差別,清平與周瓚(女)的詩有什么差別,在我看來是風格上的不同,表述上的不同,思考問題和處理題材的方式不同。從寫作上看,周瓚與燕窩(女)之間的差別遠遠大于周瓚與臧棣(男)之間的差別。所以對我來說,文本之間的差異,性別不是決定因素。
 
但我并不否定兩性之間的差異。兩性之間的差異有多大呢,與同性之間的差異一樣大!
 
若說我反性別本質論,也不對。就社會學和心理學而言,男女是平等的(弗洛伊德見鬼去),但從遺傳學來看,我無法將我的XX染色體修改為XY。我缺Y,我就永遠無法說我同孫文波或清平一樣。但我也不因為有XX,就能說我和周瓚或燕窩是一個類別的,我們三人之間從性格到氣質恐怕差異非常大(基因決定),不過這種差異不影響我閱讀她們,理解她們,正如性別差異不影響我閱讀男詩人的作品一樣。
 
自從女學者女翻譯家朱虹1981年將女性主義作品和女性主義觀念引入中國當代文學、詩人及詩歌批評家唐曉渡1986年將“女性詩歌”的概念首次用于新詩批評之后,“女性詩歌”這個詞所帶來的沖擊之大,出現的頻率之高,再遲鈍的人都無法不注意到,但其廣泛運用之后所形成的意義之混亂,有時讓人暈頭轉向。譬如這個詞在當代中國詩歌語境下給我的印象起碼有以下五點:普通的泛指的女詩人作品,特指的有女性意識的作品,特指的女性主義作品,以女性主義觀點解讀的普通女詩人作品,以普通視角解讀的女性主義作品,等等。我在這篇隨筆里給我自己的用語下個定義:“女詩人作品”泛指女詩人的詩歌文本,“女性詩歌”指具有女性意識并有意識地從女性角度來書寫的詩歌文本,“女性主義詩歌”指有女性主義訴求并從女性主義觀點來書寫的詩歌文本。這里的“女性主義”指廣義上的feminism,開放度與feminism在歐美的發展和變遷一樣。
 
我曾一方面困惑于為什么中國的女性主義思潮還停留在歐美女性主義的第二階段,一方面又懷疑“女性詩歌”這個概念是否真的能夠在公共文化領域引起對女性詩人作品的重視。觀察下來,發現“女性詩歌”這個詞所喚起的警醒遠遠超過了它所引起的誤解和歧義。在唐曉渡和周瓚等諸多詩歌批評家和以翟永明為標志的眾多詩人的20多年努力之下,女性詩歌從被無視到被注視(部分被重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對女性詩歌的研究和探討仍然是任重而道遠,所以期待看到更多詩人尤其是男詩人的介入或參與。
 
作為一個女性的詩歌寫作者和閱讀者,我的女性意識并不強,這個月寫植物,下個月寫建筑,再過幾個月寫音樂,感覺走到哪就寫到哪,總的來說是寫自己內心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寫的過程中沒有想到自己是一個女性,即使想到了也只是個偶然,是無意識的流露。但我也沒有刻意壓抑自己,而是很放肆地想到什么寫什么。關于我自己說到此為止。我在這里無非是想說,我不是一個有意識的女性主義書寫者。
 
我欣賞周瓚的詩,也不是因為她是一個長期研究并推動女性詩歌和女性主義詩歌的女詩人,而是被她詩歌中的理性和技藝所吸引。最近細讀翟永明的作品,驚嘆于她的文本建構和思考深度。2004年開始讀王小妮的詩,也是被她的語言和詩藝所折服。好了,打住,我可以一口氣說出十幾位我欣賞的女詩人,但說多了反而容易遺漏不該遺漏的人,不如稍后多讀點作品再作文本分析。
 
這些詩人不用“女”字來修飾或界定,也足以稱得上是優秀詩人,而用“優秀女詩人”這個標簽并不見得給她們加分。
 
畢肖普生前曾明確表示不愿意被收進“女詩人詩選”里,她不希望她的性別成為判斷她的作品的參照數。
 
我無意以畢肖普的態度為行為準則,狄金森生前如有機會多發表作品,恐怕不會介意被收入到任何選本里。畢竟,再自我的寫作,也不會反對被閱讀。
 
由此,我想到畢肖普和狄金森之間的差異。除了年代和所處的環境不同之外,她們兩人風格迥異。題材上的差異我暫時回避一下。是什么造成風格上的差異呢?就拿同一時代的翟永明和王小妮來說吧,我很難將她們兩人相比較,因為她們是那么的不同。看來X染色體具有異常復雜而豐富的多樣性和多變性。那么男性的XY之中的X是否是與女性在心理和情感上相似的那一部分呢?
 
我喜歡尋找共性,我發現優秀詩人(不分男女)的共同特點是具有一顆敏感的心,容易受到傷害,也容易察覺他人受到傷害,對人性和事物的觀察以及對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與詞語之間的關系具有高度的敏感與敏銳。風格的不同,表現出觀察世界或自我的方式不同、角度不同,思考和呈現的方式不同而已。這樣說未免有些簡單化,但我需要快速進入我此刻正想到的下一個問題。
 
當一個詩人或作家在寫到女性的生存環境和心理狀態時,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人文關懷呢,比如托爾斯泰在寫《安娜•卡列尼娜》或者易卜生在寫《玩偶之家》時,他們對女性的關注和同情不亞于女性主義者,而女性主義作家也不是僅僅只寫與自身相關的題材,大多數女性主義詩人和作家也關注其它問題,大凡有抱負的詩人和作家都會超越自身而對歷史和人生作出思考。
 
我不是要減低女性主義的意義,恰恰相反,我是想說女性主義并非狹隘到只關心女性,而且即使只關心女性,也是廣泛的人文關懷中的一部分。但嚴格來說,我只是女性主義的支持者,而不是實踐者。我看到很多問題是男女共有的,比如說孤獨感,痛感,男性也有男性的孤獨和他們內心的痛,不亞于女性所承受的,所以我想跳出男女性別的二元對立,而尋找“第三性”。
 
當我想到這個詞時,發現19世紀就已經有人用了,而且是用來指男同性戀(參見我的另一篇隨筆《王爾德:唇上留著惠特曼的吻》)。那么我可不可以擴大這個詞的詞義,用它來指代一種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包括男女同性戀在內的、超越異性戀(但不排除異性戀)、超越性別意識(包括男女在內)、甚至超越身體的靈魂(精神性別)呢?同性戀一直是貶義詞,其貶義的意味超出了女權主義、女性主義,所以非同性戀的女性主義者可能會反對與同性戀共用這個名稱,而既非同性戀也非女性主義者的我卻不反對被稱為“第三性”,因為我把“第三性”看作是一種超越性別局限的愿望。
 
狄金森和畢肖普都碰巧是女同性戀(或雙性戀),但她們的作品意義并沒有因為性傾向或性別而改變。畢肖普和里奇都不隱瞞性傾向,而圍繞狄金森有很多說法,一說是她妹妹為了“保護”她而請求編輯改動詩中任何明顯的女性指涉,而編輯正好是她哥哥的情婦。狄金森書信集出版時,有朋友曾鼓勵我翻譯成中文,但我一沒有出版社關系,二害怕自己陷進去,所以沒有翻譯。這本書信集(Open Me Carefully)是狄金森寫給女友(后來成為嫂子)蘇珊的情書集,1998年由美國麻州的巴黎出版社出版(315頁),而當時已經有一個很長的同性戀名單在流傳,從薩福到莎士比亞,到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到羅蘭•巴特,甚至海明威,看了之后人人懷疑自己是否有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我只能算是同性戀支持者,而非實踐者,有些女性主義者強調只有以同性戀的視角來重讀狄金森才能讀出其深層涵義,而我認為以“第三性”的立場來閱讀狄金森的詩歌才能發現它們的豐富性。狄金森的書信所展示的不僅是同性之間的情感交流,更是超越了同性戀的兩個個體之間的靈魂交流。有一種批評認為,女性主義批評將女性詩歌逼進了死角。我不贊同這個意見,我認為女性主義批評揭示了詩歌文本中某種內在的深度,只是在這個特例中偏激者又將這個深度狹義到一個不能轉彎的角度。性別是固定的,而靈魂是自由的。
 
性別同宗教和種族一樣,除了客觀存在,還有一個自我認同和心理歸化的問題,比如一個黑人可以自稱猶太教徒或者穆斯林,一個亞裔可以不承認自己的血統而認為自己是美國人,等等,這在一個多元社會是常見的,我親眼見過改變性別的人(目擊過前后的變化),雖然我不主張通過手術改變自己原有的性別,但我同情他/她們的性別歸屬感,我想留學生活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學會了包容。
 
關于第三性,我首先想到的是天使,天使具有人的形體但沒有性別之分。又想起古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泰瑞西斯(Tiresias),從男變到女,有說他/她活了七命,也有說是九命,看來“變性”自古有之。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奧蘭多》變性活了三百年,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筆下的女巫活了一千年,但這種神性都是作者賦于的,從小相信唯物主義的人是無法相信人有靈魂的,只當作是文學幻想,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像幻想外星人那樣幻想自己一覺醒來后變成一個像天使那樣超脫的“第三性”,不受男女性別的束縛,自由地走行或飛行(第一性和第二性都不能飛),靈感無窮無盡(像做夢那樣),且能隨意寫出夢中想到的那些詩句呢?若能具有天使一樣的“第三性”,不要說九命,一命也就無憾了。
 
對“第三性”的向往,并不是對神性或神力的追求,而是希望在寫作時超出性別二元或任何二元論,開闊視野,拓展詩藝,同時在閱讀時不受制于現有的文學批評理論,而自由地想象,透視,穿越,讓文學批評同文學創作一樣有生命力,有創意。借助于西方文藝理論(包括后解構主義女性主義等等)來重新審視漢語詩歌文本,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新視角,甚至洞見,但也有可能造成新的盲點。同樣,試圖以女性主義發展中任何一個支流的觀點來博弈,也會將女性詩歌片面化。當然,更可怕的是在對抗話語霸權的同時又建立起一個新的話語霸權。我個人在尋找“第三性”的同時,仍對女性詩歌的發展和成長抱有最高的熱情與期望。

查看22242次

上一篇
惠特尼雙年展2010 Whitney Biennial
《首象山》在北京出刊
駐館藝術家-劉高興作品討論會
攝影與詩:悲情、幽遠、古宅(別樣海南)
《思想》13期目錄
下一篇
入選2010上苑藝術館·駐館創作計劃·藝術家名單
程小蓓受美國威大邀請,將著力推介上苑藝術館及駐館藝術家
入選2010“國際創作計劃”的駐館藝術家順利到館
張廣輝《泛東方》-全球化背景下東方(文化藝術)的意義
美國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美術館
版權©上苑藝術館
技術支持:九翱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