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子在上苑駐館藝術家作品討論會上的發言
很高興過來參加上苑駐館藝術家的工作總結,其實也是來分享程小蓓這幾年的奮斗成果,去年竣工的時候我就來陪著她轉了轉。當時我有一種疑惑,盡管這是一個建設性的文化規劃,這個規劃當時令人覺得挺烏托邦的,在這個惟利是圖的時代,還有沒有可能產生這樣一種自由創作,無界思想的飛地。但現在看來它不是一個烏托邦,我覺得是一個"異托邦",烏托邦還是有一個共同理想,一種集體追求,但是"異托邦"就是在一個齊一化、模式化的社會尋求一種差異,這種差異是尊重每一個體,每一創造主體,每一個有創造力的生命,去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因為在我看來,當代藝術從新世紀以來,其實已經走向一個挺糟糕的狀態:一個是官方推行的藝術產業化,另一個就是前衛藝術精神正在被資本強權消抹掉。前段時間在我們清華開了個藝術與資本論壇,我提出藝術批評要對抗資本強權。結果那些獲利的人很不以為然,在底下就開始罵。其實罵也好,說明觸到了痛處。當代藝術存在很大的問題,一個是按照一種生產模式來進行創作,這種生產模式一方面是市場,另一個就是藝術史遺留的能夠生效的風格迅速模式化。他導致了圖像過剩、導致精神貧乏、麻木不仁。表面看似熱鬧,天價藝術家出來了,像2006年,特別是去年最高拍賣價是劉曉東的寫實油畫作品6000萬,但是到了08年春拍,我們看到絕大部分開始流標了,這就意味著中國當代藝術在八十年代建立起來的一種精神價值(我們把它稱為當代性或先鋒性),其實處在一個危機的狀態,一些食利者在歡呼雀躍。但是作為一個批評藝術家站在批評立場,就是要堅實審美價值和倫理價值,不可以把所謂成功的指標樹立在經濟價值上,我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文章和網絡上都談到這個問題。
所以我今天來感覺很高興,其一是這里沒有一種按照當代藝術模式去跟風的習氣,其二就是這里的藝術家之間的關系比較和諧,有很認真的創作態度。現在很難在一個藝術區里談藝術,一般就是進入一個畫廊管理流程,某一個畫廊出錢請一些人來說好話,捧場,然后一頓party,大家暗中都在較勁,怎么賣,去哪里賣,總之就是賣,有沒有不能賣的東西呢,能否看到一些更高貴的靈魂呢,其實還是有的。

島子在上苑藝術館門口
下面我想談談今天的展覽的三位駐館藝術家作品的觀感,我看到趙先生(趙木頭人)的木雕作品,在臺灣叫“素人藝術”,即民間未經學院學習出現的有才氣的藝人。在臺灣有一個跟西方潮流對抗的過程,當時臺灣的鄉土文化運動,包括陳映真寫的那些長篇,都屬于那個時代。像雕塑家朱銘就溢出了那樣一個迅速西方化的模式,在1970年代就出來了,還有一個就是1960年代對抗日據時代那個模式,要走出日本化模式來,在更早的時候就出現了像五月畫會、東方畫會,例如蕭勤、劉國松這批人,后面接續謝德慶、李盛銘、陳界仁、顧世勇等1950年代后出生的藝術家。臺灣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這個經驗首先就是在地化,注重本土文化資源的利用,注重本土政治文化問題的批判性表達,藝術家自覺介入了民主化進程;其二就是不再按照流行的國際化模式去建構他們的本土藝術。對臺灣的藝術發展經驗我沒有更多的解釋權力,最近五年去過兩次,一次去輔仁大學講學,一次去臺南藝術大學,我做了些田野性質的考察,最感興趣的就是他們走過那樣一個既對抗又融匯的歷史階段,包括1980年代那樣一個泡沫化的市場化階段,可以說現在的臺灣當代藝術找到了自己的本體、本位。

作家公寓的草地上趙木頭人的作品展出
看趙木頭人的作品他有一種感染力,有一種在地的、個體生命的經驗,他的作品表現出一種很樸拙、很誠實的土地氣息,他同時也在解構非人的外在壓抑。但是趙先生面臨風格化傾向,因為這種東西容易流于民俗風格。當代陶藝的民俗風格化傾向就是其發展的障礙。我看到這種木雕還是可以再往前走一步的,比如說可以借鑒德國新表現主義那幾個藝術家,他們都在做雕塑、做木雕,但不是把繪畫語言轉換成雕塑語言。趙先生可以嘗試向抽象化、表現性甚至裝置藝術去尋求一種更陌生化的語言去突破民俗風格。

劉高興作品
劉高興先生的作品很好地吸收了二戰以后的觀念藝術,比如說意大利的貧窮藝術,日本的物派藝術以及無形式藝術、過程藝術等。大家剛才談得很好,如何對于環境的利用和把握,我認為在這里最主要的還是一種觀念在里面,這種觀念實際上就是人對待物的態度,大家看到一堆塵土,一根鐵絲,一些垃圾紙片,針頭線腦等,很微觀、很卑微的一個物,他把它提升出來,給出一種秩序、一種意蘊,就像海格爾說的物本身是沉默的,泥土、大地是沉默的,藝術家上手把它打開了,藝術的真理性敞開了、開顯出來,海格爾說這是真理的自行涌現。我想,關鍵是藝術家要“上手打開”物的自我遮蔽,就要經過很嚴格的專業訓練、自我訓練。我們不妨仔細品味高興先生的視覺語言,其作品的任何一個痕跡,一根線都是很有質量、有意味的,看似隨意,實則構思嚴謹、苦心經營。如果沒有“上手打開”的訓練,從附近村里找一個老鄉來做這些東西是不可能的。這里首先是一種藝術觀念,一種方法論,藝術方法論就是藝術哲學思維,藝術家對現代藝術的觀念史了如指掌,他才對創作的主題、題材、媒介、手法會有一個深刻的自如的把握。他的東西才感染你、抓住你,把觀者的心放在里面。

閆鋒作品《流》
閆鋒先生的作品還是一種抽象藝術,或者稱之為后抽象藝術,抽象在今天實際上是非常難做,因為抽象的歷史有一百年了,從康定斯基1901年開始創作,后來又寫出《藝術的精神》這本書,上個世紀在世界各地已經形成了至少有二十幾個抽象流派,包括臺灣蕭勤他們的抽象畫派,就是非常典型的東方式的抽象。在這里值得肯定的一點,就是他把自己的創作作為一種過程體驗。過程藝術也是一種觀念藝術,就在于即時體驗,在于形式的無界限,在于生命的自性表現。在一根線中纏繞、舒張、回旋,像手印,像水波,在反復中不斷的重復中去體驗一個過程。我看到他把日歷一張一張貼進去,這也是一種后抽象,這種抽象的可能,就是不再屬于風格論的,他克服了抽象風格主義一套理念,回到日常、回到本心,回到自性,回到一種微觀的,幽微的個體體驗、個體敘事中去,它才有力量,它才開啟人的靈性。
大致我就說這些,謝謝各位。

島子和小女兒王歌詩在上苑藝術館看郭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