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展訊】 申偉光書法藝術展 | 8月4日 15:00開幕
策展 / 學術主持:島子
學術支持:程小蓓
主 辦:北京上苑藝術館
展覽日期:2018年8月4日——8月10日
開 幕 式:2018年8月4日(周六) 下午3:00
學術研討會:2018年8月4日(周六) 下午3:30——5:30
申偉光:
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水墨畫家,書法家,居士,法名法照、悟光。
1959年生于河北邯鄲市。1981年畢業于華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1988年結業于南京藝術學院。1991年篤信佛教,修學佛法。1994年入住北京圓明園畫家村。1997年定居北京上苑藝術家村,2007年,發心弘揚佛法,課徒授藝。2009年,受三皈五戒。2015年,受菩薩戒。作品曾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第八屆全國美展、廣州首屆九十年代藝術雙年展、首屆中國藝術三年展、上苑藝術家工作室開放展、今日美術大展、 “文脈當代中國版本”大型綜合藝術展、超驗藝術展、2008奧林匹克美術大會等藝術大展,并于北京今日美術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等地多次舉辦大型個人畫展,其藝術成就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獨樹一幟。
已出版油畫作品集《申偉光作品》《申偉光藝術20年》《超驗藝術》《申偉光超驗繪畫》。出版水墨作品集《申偉光水墨》。出版書法作品集《申偉光書法作品集》。出版藝術研究文獻《申偉光超驗藝術評論集》《申偉光油畫作品評論集》。個人著述有《申偉光談話錄(一)》《申偉光談話錄(二)》《申偉光談話錄(三)》《申偉光的話與畫》《申偉光談藝錄》《申偉光談藝錄(二)》。
作品被北京今日美術館、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長安大興國禪寺、福建霍童東山寺、南京藝術學院、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奧林匹克藝術中心、北京晉商博物館、南京經典藝苑、虞山當代美術館、北京上苑藝術館等國內外機構和私人收藏。
個展
1988年,申偉光畫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1996年,申偉光作品展,北京TAO畫廊。
1997年,申偉光作品展,北京古老畫廊。
2005年,申偉光新作展,北京新銳藝術計劃。
2012年,申偉光水墨作品展,北京上乘藝術空間。
2014年,象非象—申偉光超驗藝術展,北京今日美術館。
2015年,申偉光作品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2016年,申偉光水墨作品展,北京凈心齋藝術空間。
2018年,申偉光油畫作品展,北京宋莊翼美術館。
群展
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南京江蘇省美術館。
1986年,河北七青年畫家展,石家莊工人文化宮。
1990年,1990年全日本各地巡回中國美術交流展。
1992年,首屆九十年代藝術雙年展,廣州中央酒店國際展覽中心。
中國當代藝術研究文獻展,廣州美術學院。
1994年,第八屆全國美展,石家莊河北省博物館。
1995年,中國現代繪畫展,德國曼海姆市,盧德維希港市。
1996年,開放的語境——‘96南京藝術邀請展,南京江蘇省美術館。
現實:今天與明天一一‘96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
1998年,反視——自身與環境當代藝術展,北京建設大學。
1999年,六人聯展,北京希爾頓酒店觀景廓。
2000年,上苑藝術家工作室開放展,北京。
平面:北京當代繪畫邀請展,北京中國婦女活動中心。
2002年,北京上苑畫家村藝術家作品展,澳門。
首屆中國藝術三年展,廣州藝術博物院。
長春當代藝術年度邀請展,長春遠東藝術館。
上苑藝術家作品展,北京炎黃藝術館。
2003年,趕集——當代藝術文件大展,北京香格里拉藝術公社。
中國當代藝術百人展,北京大陸藝術家畫廊。
中國當代藝術年度文獻提名展,北京藝森畫廊。
北京”當代藝術展,北京上苑藝術中心。
首屆羅曼藝術沙龍藝術精品展,北京羅曼俱樂部。
2004年,表情·狀態”中國當代藝術展,上海潔思園畫廊。
88`藝術文獻倉庫第一回展,北京。
2005年,輝煌——宋莊十年邀請展,北京宋莊藝術基地。
2006年,今日中國美術大展,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7年,文脈當代·中國版本”大型綜合藝術展,北京今日美術館。
2008年,超驗藝術展,北京。
2008年,2008奧林匹克美術大會(特邀),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
2009年,圓明圓畫家村藝術回歸展,北京海淀展覽館。
首屆北京798雙年展——上苑藝術家2009年開放聯展,北京。
超驗藝術家群落工作室開放展,北京。
2015年,元視覺”七個獨特語言個人史展,北京798虹墻藝術畫廊。
2015年美術批評家提名展,北京晉商博物館。
2017年,仰而思之——島子、申偉光、楊健三人展,虞山當代美術館。
島子
申偉光以畫家身份著名,以虔誠的居士身份行世。信仰為其法緣,藝術則是其靈修的果實。繼之于水墨畫與油畫創作,偉光近年來用心于書法、參悟于書道,其書寫內容多為佛經、偈語、詩詞、箴言,林林總總,連綿逶迤,儼然可觀。他的書品看上去隨意、疏淡,似乎既無格轍、無定勢,更難能依照流行風格、成法慣例去品鑒。實際上,他習書與念佛同工,藝緣與善緣并結。雞鳴燈影,寒暑不輟,多年以來,運用盡于精熟,規矩暗于胸襟。申氏書風,獨出心裁,自成格調,給評家論者留下了諸多可寫性的闡釋余地,如同以往“申氏圖式”(島子品鑒,1995)之奇幻、深邃及解構,亦如其“超驗擬像”(陳孝信品鑒,1995)之創新、超驗及精神性。竊以為,其書法藝術是多重因緣聚合生成,其中蘊藉的“佛思禪悟,書道般若”,乃是其書道妙諦之所在。
書法中興,如今庶乎成為大眾文化重器,學書既可以養性情,滌煩襟,破孤悶,迎靜氣,益身心,亦可以寄托懷抱,恢擴才情,蘊藉學養,煙云供養,甚或博取名利,故而不乏曲學阿世之輩、魚目混珠之流。黃庭堅《書繒卷后》言:“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少逸,只是俗人耳。”因此而言,今日書道中興的緣由、標準、鵠的或許都成了問題。但我們相信,凡純正的信仰,“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于世道人心,于苦難眾生,于各類藝術,實實在在有歸正的力量、有普渡救贖之功德。
書道之于偉光是一種“心地法門”,他藉由書寫超逸俗諦,遠離顛倒夢想,令書法與佛法彼此充盈。心系佛性,胸羅宏富,心外無境。他因此倡言,為眾生而藝術,蓋以書藝修身懿德,知行合一。他認為:“寫書法絕對是心地法門,是修你這顆心的。” 書寫與修佛,究竟孰輕孰重,哪個在先、誰個在后,對佛門修行之士來說,皆屬“分別心”、“人間法”,本來自性明凈無染、輪轉無常,又何須分別輕重、先后。此中“真常”,難于局外人道也。
王羲之《書論》言:“夫書者,玄妙之伎也,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書之道,雖智者、圣賢、學子及不肖皆可謂之,然智者、賢者能之常多,為何,書之妙道雖出于手,實在根
于心。觀古今之書,在至高之處是人品,情懷,神氣,境界。緣此之故,無論創作或課徒,申氏書藝有其了然與心的獨特方法,其要旨在于,從植根質地著手,植根大慈悲、大氣魄,特別依重于人格、人品修為,他強調:“寫書法最后還是一個境界上的事。書法跟人格、跟人品真是連著的。”由此可鑒,理解他的作品斷然不可忽略佛性情懷。佛性情懷之于藝術,不在于邏輯的、理性的思維方式,而是愿力、直覺力與感受力,明心見性,力上得力,以更穩定的加持,獲得偉大的智慧而親近真理。按照我的有限理解,
這或許即是偉光所秉有的心法。心法希望直觀宇宙之心;心法虔誠地聆聽宇宙自身的展現與行動之音;心法,最終在赤子般寧靜與柔順中被宇宙的垂直能量貫通、啟悟、欣欣然升至無上光明境界。誠如《心經》梵音所示:三界唯識,萬法唯心。
從佛教文化史看,除了那些高僧大德彪炳史乘,尚有詩僧、畫僧、書法僧、雕刻僧以及學僧,傳燈不息,分別為圣。從漢唐至民國雖教派紛呈,此起彼伏,可喜異燈同光,未曾黯淡。佛教在明末清初尚有“四大畫僧”,民國“四大高僧”弘一、印光、圓瑛、太虛屬于詩僧,亦為上人高僧。律宗高僧弘一的書法,博采眾美,達至清剛雅正,不求工而自工,爾后獨步書史,其于佛學、書學,都是圓滿的功德。
古代畫論認為,書畫同源,書畫同源而異流,最終還是歸于心源、心法。萬法不同而理相通,書道與畫理,運用一心,以心法得道,故道理清明無蔽。字有虛實、疏密、參差、正奇、曲直、藏露、陰陽、剛柔、黑白,畫亦然。字法,慧通畫法,相互透入,相互輔佐,方為所以然也。
偉光的心法書藝特性,與其成功的“超驗繪畫”同理,然而別有奧義。如前所述,“佛思禪悟,書道般若”是他的書藝妙諦。具體到技法層面,他的每一幅字都能從心法著眼,骨骼蒼勁,用筆老健,姿態具備,神韻秀逸,謂之博學兼通,并不為過矣。他從楷書入手,取法篆隸碑版,
然后以漢隸筆法入楷,又流溢為行書,總體而言,熔煉隸書精華,引申發揮之。由博返約,接風采于幾案,手執心談,縱橫有象,融天機于自得。偉光的字不掩性情,深諳取舍妙造,因之波瀾老成,自辟門徑。例如,他寫“不是閑人閑不得 閑人不是等閑人”,肆意拉長點畫,體勢由內向外拓闊,章法自上而下呼應,曲折有致,守拙生巧,氣象猶如老衲打坐,定力彌滿,清靜自在。又如,詩軸“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云萬里天”,縱向排列,彎曲如風帆激浪,從容不迫,鼓翼于飛,而非劍拔弩張、馳鶩揮霍焉;蓋見出書者胸次廓徹,天地自寬。偉光擅長羊毫長鋒,且中鋒用筆,這種用筆最難,控制的好,則用筆變化豐富,全賴氣之沉著,腕指間筆力可堪扛鼎,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柔非弱,剛極乃柔。有千鈞之力而以平和出之,故其書有淡泊自然氣息,如若不用力而力在氣中,氣到便是力道所致,筆道所宗。有果敢之力,爽利雄強,骨也;有含忍之力,凝練婀娜,筋也。
偉光最近所寫《悲心》札記,用以教誨弟子的一段話,可以視之為他的心法要訣,故引述如下:
“對眾生的苦難,對地獄的苦難,如果理解比較深的話,你就會流淚,同體大悲那種情懷你就能感覺到。如果你有這種悲心,你寫《悲心》就能寫出那種欲拔眾生苦難、欲救地獄眾生那種精神。地獄眾生都是我們前世的父母,你那種心態就不一樣了,你就不會寫的很輕松、很隨便,你根本上那個愿力就起來了。所以,你寫《大悲心》時,會對大悲心有更深刻的體會,對大悲心精神的表達也會更深刻。你有多大的悲心,在書法里邊就會流露出多大的悲心能量和精神,這是自然的。”
細品“悲心”二字, 結體瘦長、奇崛,虛實相間,剛柔相濟。“非”字左右放射,宛如花開六瓣,旨趣苦寒而清芬怡人;兩個“心”字上下應和,七分三折,管直心圓,意態可掬。再看點畫,沉著而深摯,墨點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猶如朝露春草,形同淚眼相望,悲憫的情態油然而生。這幅書作可謂:筆酣意暢,悲欣交集;靈臺明澈,清奇自露。
觀申氏書藝,援佛入書,心法是問。反觀當今書壇,營茍俗念,恃才傲物,澡雪未濟,六根不凈。或驚寵辱于功名勢力之場,或慕浮華利祿于塵俗之地,天機消散。為魔所縛,為物牢籠,為事所迫,爭競乖戾之氣無所不至,又安能匠心獨妙乎?!
書法藝術發展到今天,的確面臨著各種挑戰。有論者認為,書法功能已然轉變。以前的書法重視文字內容,為文本式的;現在的書法強調審美愉悅,為圖像式的。文本式的書法靠讀,圖像式的書法靠看,從閱讀轉變為觀看,視覺表現的要求自然會越來越高。但在筆者看來,這種所謂的轉變,想當然地夸大了漢字六書之象形屬性,而不具有書法本體之普遍性,書藝視覺化或許反映了部分書家的實驗態度,卻并非必然之指歸。
作為一種精神性書寫,作為具有千年之祀的書寫性藝術,書法之道依然有必要朝向偉大的經典而努力,擔負言與道、靈與物、審美與道義的秩序構建,失魂需要呼召,蒙昧需要棒喝,神圣者需要正名,盡管信仰的真理還在朝覲途中潛行。
戊戌年正月,識于北京上苑
春風得意無心問,翰墨情懷做道場:
申偉光先生書法藝術淺談
著名中國當代藝術家申偉光先生,八十年代初在全國就已成名,九十年代更是蜚聲藝壇,在當代藝術界確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申偉光先生九十年代初接觸佛教,篤信佛法,成為了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二十多年來,排除萬緣,歸隱于北京上苑藝術家村,追求解脫真諦,發菩提心,以筆墨為佛事,弘揚佛法,免費課徒,自利利他,遠離塵囂,遠離名利......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書法藝術從來不是單純地用毛筆書寫文字,書法是當下的體驗,是即時的藝術實踐,不關乎功利,不關乎知識的直接感受。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似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唐朝大書家孫過庭在《書譜》里這一段精彩的文字,向我們透露了真正的藝術家在對天地自然觀照中,將自然造化之種種雄奇,瑰麗化為萬般變化的線條,把對自然的體驗轉化為書寫的體驗,具象的真實轉化為抽象的真實,這一切實為心中的真實體驗。申偉光先生就是一位把自己對自然和修行過程中的體驗,用筆墨方便轉化為當下心中真實體驗的實踐者。
比如申偉光先生在2012年寫的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藥山惟嚴禪師的偈語,就吸取了外物的形態,其中深寓著書家自己在學佛修行過程中的體悟。整幅作品橫撇豎捺不拘常理,隨心所欲,書中“高”字一大一小,“山”字中間長長的一豎,仿佛告訴我們禪者在修行中,不斷攀登一座座“高高的山”,不懼艱辛,“立”字又夸張地拉長超過了“高山”兩字的比例,喻示禪者終于登上了“高山”“立”在了“高山頂”上,“頂”字邊旁“頁”字上面的一橫往上一挑,仿佛登頂的禪者張開雙千與之共鳴的快樂,仿佛讓我們感受到諸佛菩薩也為之贊嘆,護法龍天和大地萬物也受到感染,為之歡呼。書中每個字的筆劃,仿佛是高山墜石或似隨風搖曳的樹葉,一點一劃又宛如滿懷喜悅,從大海中躍起的魚兒。“立”超乎尋常的夸張,告訴了我們禪者登上了“高山頂”獲得了自在,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深深的海底”已無法形成阻礙,就仿佛魚兒入海,不論海有多深,已經無法阻擋“它”自由自在的行程了。書家通過筆墨的表現手法,把禪者修行的艱辛和到達“彼岸”的喜悅、自在,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讓我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與古代禪師大德來了一次心靈的碰撞。
書法是所有藝術類型中,最“直見性命”的藝術,在書寫的當下,完全呈現書家的心性和情志,不可重來、不可復制,書法的創作無論在本質、修為或表現,因而與生命的體悟息息相關。
古人向來把書法看作修心養性的有效途徑,寫字時所需的專注,以及因為專注所產生的“定靜生慧”的實效,也因此成為現代人學習書法的重要原因。書法因為與修行有關,也是佛門歷代大德推崇的修行法門之一,其中又以抄經為佛門信眾修習書法的終極目標,而真正的禪者,練習書法只是作為修行過程的一個工具和助緣而已,平時又可以作為度化眾生的方便。
“心靈境界的提升,一方面是通過藝術創作本身,你使自己獲得凈化,另一方面就需要靠你平常的修持,提高自己的福德和功德,提高自己的學養。好的藝術是從心靈里面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做作出來的,當你境界到一定的高度,你自然會有好的作品。”申偉光先生如是說,也是如是修持。
最后祝愿申偉光先生藝術之樹常青,離苦得樂,早證菩提。
春風得意無心問,翰墨情懷做道場。
無法無天處處是,一輪明月歸故鄉。
釋當如 于寧德霍童東山寺
201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