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帶閣樓的房子》
1、您當初創作《帶閣樓的房子》是基于什么樣的原因?是作為私人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嗎?您想通過它們表達什么樣的情感?為什么沒有象一般的連環畫一樣采用相同的畫面尺幅?
答:因為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契訶夫的小說《帶閣樓的房子》,一直想用繪畫來表現它。但直到1966年才覺得具備了這種能力。正值《中國連環畫》雜志向我約稿,我就自已根據契訶夫的原著改編了腳本。原作是以俄羅斯的大自然為背景,男主人公以風景畫家列維坦為原型。所以我在畫中大量使有列維坦的風景作場景。而且盡可能以俄羅斯繪畫風格進行創作。為了使表現更加自由,沒有使用統一的尺寸。
2、《帶閣樓的房子》一直沒有公開展出過嗎?為什么?那么這次為何選擇在北京的環碧堂做展覽?您希望這次展覽達到什么效果?
答:2001年曾在上海藝博畫廊展出過。這次因為在環碧堂展出新作,所以同時展出《帶閣樓的房子》,是想和現在的風格作為對照。
關于開放工作室
1、您的工作室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當初是怎么想到建立一個這樣美麗的開放工作室的?目前舉辦過那些交流活動呢?
答: 1996年,著名建筑師劉家琨為我設計了這個工作室,當初是為了有一個足夠大的空間可以畫畫。但這個建筑的尺度和空間比例都更象一個美術館。所以,工作室建成后,有不少人前往參觀,我和劉家琨就商量打算將這里發展成開放工作室,開展跨學科,跨藝術門類的文化交流活動,向文化藝術界有志于構建當代多元化對話平臺的同仁提供交流場所。作為建筑本身,它已具有某種特別的文化身份,作為各類文化活動的載體,它又有著完善的使用能力,因此這個工作室的確已具備了建筑和藝術等不同層面上的多重意義。后來,全國“中青年建筑師論壇”的會議在這里舉行,也辦過綜合性的展覽《專業余》。還有很多次行為藝術展等。
2、聽說您把這個建筑用觀念攝影的方式做成了另一個作品,能介紹一下嗎?
答:在《專業余》的展覽中,我把這個建筑用解構的方式重表組合成一個超現實建筑。
關于生活方式
請您談談在美國的生活與旅行中您最深刻的印象,以及對您生活的影響好嗎?
答:在美國生活一年,最大收獲是拓寬了視野,是我的繪畫風格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我從鄉土題材轉變為個人化的與城市有關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