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其含畫家(2011駐館創作計劃候選人)
[2010-5-28 15:10:34]
白其含
(上苑藝術館2010年國際創作計劃候選人)
女,漢族,1968年生于內蒙古赤峰市。
1990年畢業于包頭師專美術系后一直從事教學工作,2006年在中央美院進修。
中國美術家協會內蒙古分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
近十年來主要進行內蒙古陰山地區的巖畫與遠古風韻的繪畫探索與創作。
1999年 水粉作品《冥》參加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1999年5月 水粉作品《冥》在內蒙慶祝建國50年巡展中獲三等獎, 同時油畫作品《蕓》獲三等獎
2000年9月 油畫作品《蕓》入選《今日中國美術》大型畫冊
2000年9月 油畫作品《花神之舞》入選內蒙《全區小型油畫展》
2000年11月 作品《寧靜致遠》參加內蒙美協作品赴上海展
2000年11月 油畫作品《有魚的季節》在內蒙青年美術作品展中獲二等獎。水粉作品《自然界—生命源》獲三等獎
2001年10月 水粉作品《人類歷史源遠流長》被由中國美協與鄭州亞亨置業有限公司主辦的“亞亨杯”收藏
2002年 油畫作品《書·法》參加內蒙古油畫作品展
2003年7月 在《民族畫報》人物專題中做專業報導
2005年8月 在《內蒙古日報》中做作品報導
2006年3月 在《藝術界》中作美苑人物專欄介紹(賈方舟評論)
2007年5月 在《包頭日報》周末版作人物介紹(許淇評論)
2007年6月 油畫作品《門》參加內蒙舉辦的“視覺草原”提名展獲銀獎。
門系列.每幅50-55cm.2008年_木條_油彩.
門.白其含.216-136cm.2007年.鐵鏈_木板_油彩等
書簡.白其含.80-120cm2007年木條等綜合材料.
無題.210-205cm.白其含.1997年.木頭_石頭_鐵鏈..
無題.白其含.180-180cm.2001年.木板_麻繩_油彩
中國-紅60-120cm.2009年.木板_油彩等
夜宴-白.60-120cm.2007年.油畫
中國-.綠 60-120cm.2009年.木板_油彩等
中國-紅.80-220cm.2008年木板_油彩等.
靈感真言.白其含.每幅30-120.2006油畫
童年生活是繪畫創作的源泉
童年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跡。
對于草原牧區生活總是讓許多人向往。兒時的我見到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情境時,使人心曠神怡,心胸豁達,無欲無求的情懷油然而生。這種心情一直伴隨著我,感謝草原賦予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平衡的心態,這一點對于我的繪畫創作是至關重要的。
記得大約在四、五歲的時候,我常常發現作為設計師的爸爸總是在木頭上點點畫畫的,不久他就會制作出一套套精美的家具來……,這一切對于我來說太神奇了。因為遺傳的原因吧,從此在我小小的內心深處已扎下了裝置性藝術的根基。木頭、鐵器以及框架制品總是神奇般的出現在作品中,給予作品力量與強捍,作品的張力使人為之震顫。這是父親給予我的生命和創作源泉。感謝父親在天之靈永遠支持您的女兒創作出不朽的佳作,為人類展示出藝術的瑰麗。
留在童年的記憶中,家里生活窮困,我也就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甚至是自力更生。連家里住的房子都是媽媽親自帶著孩子們蓋起來的。我們一起和泥、打水、抹墻……。當墻面未干時就被大雨沖刷得傷痕累累的,那時的心情糟透了。不過當雨過天晴后,我總是第一個迫不及待的手持小鐵鏟沖了出去,那雨后的情景讓我總是哭著跑到媽媽的懷中,我們的活兒還得重新做呀!因此從小我就學會體諒父母。那墻面一次一次被雨水沖刷的痕跡以及泥土留下的不規則的粗糙的肌理感,永遠留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總是魂牽夢繞著,那年我才七歲。那么我如今所擁有的復古的畫風就源自于此。每當我創作時,總有一種泥土被雨水沖刷的滋味涌上心頭,深深的刻印在一幅幅作品中,沉重而堅毅。感謝媽媽給予我堅強的性格,努力奮斗的精神。勞動創造了藝術。
從小就喜歡歷史的我,在繪畫創作中民族的、歷史的文化總與繪畫創作相結合,更加增添了作品的歷史凝重感,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從而確定下自己的繪畫風格:
裝置性(泥土、文字)+ 歷史感+ 抽象符號 = 我的畫風
其實確定自己的藝術風格,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通過大量繪畫創作實踐,而得來的,所以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改變她!堅守著……
我熱愛繪畫。繪畫是辛苦的,也是快樂的!我選擇了我的最愛作為事業,據說這樣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白其含寫于家中
2007年6月
查看599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