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不卡|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久久|www.色啪啪.com|刮伦真实厨房|日韩伦理一区

首頁 | 簡介 | 建筑藝術 | 文學 | 新聞 | 上苑藝考 | 藝術家專欄 | 駐館藝術家 | 書訊 | 國際創作計劃 | 藝術品市場 | 上苑人物 | 藝術批評
文章搜索:
標題 作者 內容
只能搜索中文、英文、數字,不得搜索符號!
新聞 > 新聞頭條
“自然是什么意思”研討會在北京上苑藝術館舉行

[2011-6-23 13:16:11]


“自然是什么意思”研討會在北京上苑藝術館舉行
 
 
 
   2011年6月22日下午,由上苑藝術館、《零點》雜志合作舉辦的“自然是什么意思”圓桌研討會在北京上苑藝術館舉行,詩人藍藍、程小蓓、夢亦非與藝術家吳允鐵、于建榮、靈雨、唐棣、耶蘇、劉玉濤、王嘉、高強、湯宇等出席了研討論會,就“自然”一詞進行了探討。
 
   藝術家吳允鐵在發言中說:
 
  現代社會越來越像一個巨大的白蟻穴,這個蟻穴以鋼筋和水泥為材料不斷的向外擴展。而所處在當中的人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未像今天的城市這樣稠密,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從未像今天這樣的疏離。在現代社會里,不僅城市的建筑是被規范的,包括人的行為都是被規范,這種規范的約束并不是來源于法律法規,而是來自這個時代的科技理性精神,效率,物質成了一切事物的中心。在這個時代,人視野里的一切事物,都要以這樣的規則運行。
  我幾乎已經忘了當時為什么會為一切冠于“現代”的事物喝彩。這種“現代”、 “進步”的邏輯發展到極致,便是突顯荒謬,原以為是自由的掌控了這個時代,結果還是由這個時代來掌控我們。我們被要求隨時改變思維,承認時代是越來越快的更替,于是在我們疲于應付的時候,我們甚至失去原來我們不曾失去的。除了物質追求,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去思考還有其他什么東西是值得爭取的。而科學的進步卻拋出一個又一個課題,使得傳統的人文價值觀面臨崩潰的挑戰。科技理性所主導的標準化、統一性、整體性,機器一樣的存在方式,讓人從心理到肉體經受極大的考驗。但實際上,人在生理機能上的進化未必能跟的上人類思維的雄心。生活的困境和價值觀的大混亂讓現代的人,不得不重新面對生存的疑惑。
  在面臨這些由現代化所引發的種種副作用,而辦法又一時不能解決的時候,便很容易產生對過去的社會形態的懷念。這種懷舊心理的產生,其實是一種心理補償的要求,源于現實存在的失去;也是一種尋根的情結,在精神上重溫先祖故夢。畢竟在農業文明中,那種緩慢、平和的生存狀態,是在現代社會生存壓力中掙扎的現代人所缺失的。那時的人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去改變自然的生態,自然世界按照自身的規律和人平衡的共處。
  現實并不像一輛車可以停下來往回走。但經過工業革命的自然生態已經無法和急劇膨脹的人口消耗重新達到一種平衡。而被消費文化挑起的欲望,除非路走到盡頭,否則也是無法平息的。于是如同在一條狹長、擠滿人的通道中,人的選擇只能是往前,歷史沒有回頭路。而最終的重返自然的心理需求,只能求助于虛擬的心理安慰。在這方面,電視、圖片、網絡游戲一直提供一種人仍然與自然共生的錯覺。而人社會性的喪失,也因虛擬網絡的產生而得到彌補,這種不在于具體的人際交往,而是在一種虛擬的想象中,在這虛擬的空間中,人們不在因為生存空間的壓力而彼此顯得面目可憎,而重新現出人內心渴望的溫情和在現實已經破滅的和諧。但這只是假象。
  而藝術對于自然的理解,則不愿只是停留在這樣一個假象中。藝術希望更進一步的去表達這之間的矛盾和困境,甚至想當然的解決方案。在諸多表達自然的作品中,大概可以有這樣三類方式。
第一類作品通過直接的呈現這種被工業文明破壞的自然,包括人在這種自然被破壞之后的心理狀態,或者人在在現代城市中的彷徨無所歸屬的困境,這些描述實際上表明的是對工業文明的一種態度,從這方面看更象是一種控訴。
  另一類作品,則是以無意義的、人工的、徒勞的創作方式直接質疑效率、物質的科技理性標準。這種類似于農耕時代的工作模式,使作品產生一種禪宗式的機智或空無,重歸于一種比較整體的人生體驗和自然的相處方式。這種已被現代社會遺棄的生存模式,無疑給藝術家在創作中提供一種和工業文明不同的視野。這是對現代工業文明的一種異質抗衡。
  最后一類作品,則是重新把被理性主義清除的原始的,想象的,如神話、童話這些早期人類對世界認識的想象。(而這些在人類早期產生的文本無一不是來自人與自然關系的經驗。)重新和工業文明中的科技理性成分結合。這使得現代科技文明顯示出更多的人性溫情。這種帶有重塑現代文明的企圖,也試圖清洗現代文明中被異化的文化特質,讓現代文明重歸人文關懷。也喚醒了前工業時代殘留在現代人身上留下種種的記憶,實際上是在理性、效率和人性兩者之間的裂縫中建立一道橋梁。而這樣的方式具備產生一種新人文的價值觀的可能性。
  但藝術上的這些表達也只是一種徒勞的掙扎,看上去似乎是那么一回事,你如要深究的話,恐怕你也會失望。也許,我們心中的那個自然已經消失,現在剩下的只是我們關于自然的記憶。這種自然唯一真實的存在,是一種安撫人類靈魂的言語,是面對人生的虛無的一種慰藉。
 
 
詩人藍藍在發言中認為:
 
  人存在于具體的關系中。相信這句話不會有人質疑。然而,自文藝復興以來,在這個由萬事萬物組成的世界上,在地球這顆古老的星球上,在各類物種中早已習慣高高在上的人類,將“人是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作為他們可笑又自大的優越感一廂情愿的基礎,并且不擇手段地為人類的私利毀滅和消耗著各種生物、礦物,以及養育他們的大自然的一切。人們在這樣做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屬于宇宙的一部分。他們在毀滅別的物種和破壞環境的時候,同樣也是在為自己挖掘著墳墓。人們忘記了,他們的存在恰恰是通過與萬物的聯系、通過自己的身體感知世界的一切而確立的。一旦構成這種關系的對象不復存在,那么人類的末日也就到來了。
  當嬰兒借助母親的眼睛或者一面鏡子開始對自己第一次驚訝的認知,那么,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他完全要靠周圍的人和事物來確立一個心靈的自我。這是他生命的大廈,是他的靈魂得以形成的全部材料。一旦這些材料被抽走,消失,那他還會剩下一些什么呢?這絕對不僅僅是關于環境保護的套話,我們應明確認識到,這首先就是人類心靈的危機。相對于早晨報紙上刊登的一篇抽象而空洞的社會新聞,一夜之間在我們窗前伐倒一排高大粗壯、綠葉婆娑的白楊樹對我們更能構成一個重大的事件,我們似乎感到心靈被掠奪去了它遮擋風雨的庇護,使它暴露在虛無不斷擴大的威脅之下,更使人感到失去了一部分在古老歲月里養育了人類偉大精神的事物,連同它們教育人類朝向改善人性的最溫和的努力。
  在今天,這樣的境況已經舉目皆是。人們生活的空間,已經沒有了清清的溪水、茂密的灌木叢、蜂蝶飛舞的草地和干凈的天空。這一切的失去,昭示著人們失去了與他們內心相互呼喚、相互映照的事物,失去了人與世界更為廣泛的聯系,失去了喚醒人們更為細微的對事物的敏感和想象力,同樣地,也更多地失去了理解我們自身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本雅明在闡述古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曾說:“靠宇宙力量而生存的人們才能擁有地球。古人完全沉浸在一種宇宙體驗中,而后來人卻對此幾乎毫無體會。最能區分古人與現代人的,莫過于此。”
  在那些具有罕見洞察力的人們那里,關注事物也就是關注心靈,一個人看到的事物有多么偉大和豐富,他的精神就有多么偉大和豐富,他體察到的世界有多么廣闊,他的內心就有多么廣闊。而人們對大自然瘋狂的開發和不計后果的破壞,全部源于人類沒有限度的貪欲。這一情形導致的后果不僅僅是整個生態的毀滅,也會導致他們忘卻愛、責任以及與他人的情感聯系,最終被虛無所吞噬。這樣的孤獨——或曰自我隔離,同樣地也把其他人冷漠地棄絕到了心靈之外,它的危險在于——它本身就是——為奴役其他人、踐踏其他事物、為普遍的不公正、為壓迫欺詐提供了一個基礎。或許,我們應該從關注“無用之物”做起,從關注一棵草、一條小河做起,重新思索人是怎樣確立自己的存在,人是怎樣與其他人和事物建立起聯系的,人應該和必須怎樣維持這樣的聯系——就從現在開始。
 
于建榮從無為而活的角度闡述了他的自然觀:
 
  來自日本的侘寂(Wabi-Sabi)精神,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生活美學,“侘寂”源自佛法(小乘)中的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盤寂靜),尤其是無常。這是一種殘缺之美。它作為重要的美學理念形成于日本中世時代。這是我們所能認為的日本傳統文化中最顯目, 也最標志著日本文化特征的哲學。它在日本所具備的美學價值如同古希臘完美主義在歐洲的美學價值。
廣義上,侘寂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生存形式, 狹義上,它是一種特別的審美概念。“侘”,意指困頓,但安于貧窮。字面上是“人”加上“宅”,人找到身心安頓的歸依。
   “寂”,意指寂靜,孤獨,但精神上喜悅自足。
侘寂的生活美學,是放棄速度、效率;轉向緩慢、適合人的節奏與步履;   
放棄過度依賴物質與科技;轉向手工、簡樸與自然                                           
放棄機器大量制造的一次性消費商品;轉向手作的、投注時間與心力的用品
欣賞天然材質的陶器、木器、鐵器與布帛;遠離合成與塑膠的制品。           
生活重心從不確定的未來目標,轉向真實的當下。                                           
順勢簡約,在變化的世界中看見靜止,從而照見自己生命的核心。               
生活何其尋常、何其重復,新意不再。                                                                
普魯斯特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探訪新世界,而在擁有新視野。”    
我們眼睛所見,常囿於三度空間的實體, 看似不著痕跡的時間,其實常常給人驚喜。
日本人試過了盡可能地運用所有智慧和技術對自然進行控制. 但是對于季節, 他們幾乎是無能為力的. 熱而潮的夏季, 冷而干的冬季, 平均每三天下一次雨, 除了在初夏的雨季, 世界沉淪在稠密的潮濕的雨煙里長達6到8個星期. 當地震, 火山爆發, 臺風, 洪水, 火災和漲潮不宣而來的時候, 他們總有些措手不及. 日本人不太信任自然, 但又不停從自然中獲取教訓. 有3條從繁多的經驗中歸納出來的重要的教訓, 歸并成了侘寂Wabi-sabi所蘊含的信息.
所有事物是短暫易逝的
所有事物都不是完美的
所有事物都是不完整的
 
最后,夢亦非就“自然”一詞進行了一些廓清,他認為:
 
  自然有幾層意思:第一層,道法自然的自然指的是宇宙規律,對它的洞徹與順應即是智慧;第二層:大自然,也就是山川河流動物植物氣象地理;第三層:隨其自然的自然,也即是事物發展的勢。大自然被認為是第一自然;城市等人類集中生活的區域被認為是第二自然;文本中的自然是第三自然。我們對自然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決定進入我們文本中的自然是什么模樣,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一道變化,而不是將自然作為人的對應物去處理。就自然文學、土地倫理等,夢亦非展開了論述。
  研討會結束之后,由《零點》雜志提供了冷餐啤酒晚宴,三十余位藝術家們盡情地暢飲到了深夜。
 
 

查看6202次

上一篇
陳學剛《升》之飛起來的石頭
上苑藝術館2011年6月12日《在野外》藝術活動-圖片集錦
北京上苑藝術館6月12日大型藝術活動:《在野外》展訊
法國藝術家Ludwika大型裝置作品在上苑藝術館開工
上苑駐館藝術家代化張沁周日升&美國藝術家交換駐館創作計劃
下一篇
黃文亞《煙云》
蔡小小“小小居住計劃”開幕
舞蹈排練廳7月2日下午三點蓬萊舞團原創舞劇《木條箱》首演
劉斌《在野外》
波蘭藝術家Ludwika在上苑藝術館創作的裝置作品已接近完工
版權©上苑藝術館
技術支持:九翱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