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 圓 (3).
劉玉濤作品闡述
我近期的作品畫的都是城市夜景。之所以這樣選擇是有兩個考慮,其一是技術上的:夜景可以讓我把物象畫的很朦朧。犧牲物象的清晰度可以是畫面上筆觸、肌理等跡象得到強化。讓觀眾更多的注意到繪畫本體。而且我認為這些個人化的跡象處理會給圖像加入更多的內涵,會使圖像更多的帶有畫家的主觀性,使畫家的主觀表達更純粹、更強化。同時,夜景可以讓我減弱畫面的色彩。我喜歡用黑白或是很弱的色彩來處理畫面。給人一種陳舊的時間感,也會使畫面顯得沉穩、內斂,給觀畫者更多思考、遐想的空間。套用老子一句話:五色使人目眩!我的畫是以照片為依據的。照片里會有一些被眼鏡忽視的東西被記錄下來,鏡頭自己也會創造出一些東西,比如光暈、比如移動物體的虛化的影子,比如車燈拉出的常常的光線。這些是很有意思的,給這些圖像找到對應的油畫表現語言更有意思。也就是說,我的作品是強調繪畫性、強調表現性的。我一直認為繪畫藝術某種程度上怎么畫比畫什么更重要。就像國畫,就是山水、四君子,但是大師和玩票的有著天壤之別。
其二是內容上:我特別喜歡夜里在安靜的街道上行走的經驗。白天過于熟悉而索然無味的景物,在夜里都顯得神秘而陌生。我們都以為白天我們的視力更好,看到的更多,但是晚上我們會看到許多白天被我們忽視的東西。路燈投下來的光線照亮了一段路面,也照亮了電桿旁的行道樹。冬天光禿禿的枝椏在昏黃的燈光里總會給我感動。也許這只是與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這些畫面總讓我想起青春期。總是會有一些場景會讓人忽然從當前的事務中激靈一下脫身而出,回想起一些毫無關聯的事件。我相信這種感覺大家都會有,而且是可以打動別人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讓人看了有這種激靈一下過電的感覺。或是想起自己成長中的某些故事。街道就是城市的縮影,城市是很多人生活的環境,雖然很多人都在說城市的種種弊端,但我們甚至都有城市依賴癥。從小就出生在城市、成長在城市的人對城市有一種復雜的情感。水泥的電線桿、斑駁的磚墻、修剪過的行道樹…都是他的童年記憶,會影響他的性格養成,如同真正的自然一樣。我希望我作品里的街道也是一種風景,也可以很抒情。也就是說我的畫是敘事性的。
雖然一直在畫城市夜景,但每個時期我想找一些不同的東西。最近的畫里有一些新的嘗試,一是圓形構圖,一是公園題材,都是想找一些傳統元素,與傳統繪畫有些聯系。圓形構圖在國畫里經常出現,顯得柔和、雅致。與影像感很強的城市夜景形成一種對比。另一方面,鋼筋水泥的城市也在成為傳統。公園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城市里刻意的去創造野外的假象,在當代刻意創造在古代的假象。充滿了理想化和造作。尤其夜里可以拍到電燈光下的“山林”。可以很自然的用西方的透視、造型和色彩體系來畫傳統中國繪畫的圖像。所以很感興趣。
在當代藝術的大環境下畫畫是很落伍的,我卻偏偏選擇畫畫,而且畫的更模糊、更灰暗、更柔和、更小…讓落伍來的更純粹。在大家都想要爭當前衛的時候,我想主動退半步!在大家都以強勢示人的時候,我想示弱!我想這也不失是一種適合我的策略。我愿意稱我的繪畫為“弱像表現繪畫”。所謂“弱像表現繪畫”并非經典表現主義那樣也夸張的造型、色彩、筆法強悍、直接的宣泄。而是在理性控制的范圍內,細膩準確的表現、表達。“弱像”是指減弱畫面的物象再現,突出筆法、色層、肌理的變化。減弱畫面色彩、甚至明暗對比,在相對虛空的畫面氛圍中使每一處細小的心緒變化都能清晰、敏感的傳達給觀看者。“弱”是一種哲學、一種姿態。老子有“去強守弱、處弱為強”的說法。 “弱”如果做得好會是最強大的力量!在當前的藝術大背景下,相對于行為、裝置、影像等新媒體,繪畫藝術只能是一種弱勢的藝術門類,何不冷靜下來真正把“弱”做好?
劉玉濤2011-7-19
于北京上苑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