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與激情》八人油畫展
[2016-4-8 21:26:43]
《靜觀與激情》八人油畫展
前言
我特別愿意為居住在上苑村子里安靜創(chuàng)作與生活的年輕藝術家們做點什么。當申偉光的學生們想在上苑藝術館舉辦一次展覽時,我欣然接受了。
他們的作品里有一些人類原生的靈性,有一些物理世界的能量,以及他們畫中所展現(xiàn)的純凈而敏銳的感知世界。
他們虔誠地信奉著佛教,安靜地修行、簡樸地生活和認真地畫畫。從不參與上苑“主流藝術群體”的紛爭與活動。
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干凈了,有托付了,他們的生命就顯得飽滿、自在、而且從容。同時就會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相應的信息。
讓我們走近這些“邊緣人”,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欣賞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試著公平地接受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歡迎大家來看他們的展覽。
上苑藝術館:程小蓓
劉偉仁--2015年作品3號-60×80cm
申思-2009年作品7號-100×80cm
評述節(jié)選:
早在2008年,“超驗藝術展”的舉辦就已在全國造成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后,798藝術區(qū)舉辦的“十三人展”以及“群落工作室開放展”等一系列展覽,使得這些藝術家們越來越成為學術界和藝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他們所崇尚的藝術精神,本質(zhì)上與藝術的風格和形式無關,也無關乎抽象和具象。“對超驗精神的信仰,對永恒希望的追求,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最內(nèi)在動力”,我認為在申偉光先生隨筆中的這一句話表露了他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價值取向,申偉光先生把藝術創(chuàng)作當做一種悟道的媒介和明理的方式,而這種精神也正是這些青年藝術家們共同秉承的藝術信仰和生命追求。
靜心品讀此次展覽作品,我驚訝的感覺到,架上藝術的創(chuàng)造活力在這些作品中又復燃了,一種久違的感動襲上心頭!這些作品既新穎獨特,又讓你感到親切,第一眼見到它的時候,或許會使你為之一怔,真誠而深刻的創(chuàng)作就是這樣,當我們站在它面前與之對話的時候,就好像我們這個血肉之軀突然被“點活”了,突然就有了“靈性”,有了“熱度”,因為這樣的作品它碰觸到了我們內(nèi)心那些久已遺忘或從未覺知到的領地,讓我們看到了更為廣闊的心靈空間。這是藝術家由內(nèi)而外創(chuàng)造的一個個心靈的景觀,每一幅作品都是藝術家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真實的呈現(xiàn)。
這無疑是一群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優(yōu)秀的藝術家,他們作品中那種深邃、神秘、內(nèi)觀的景象,顯露出了他們內(nèi)心的敏銳與定慧
他們把探求究竟真理作為自己人生第一要務,藝術創(chuàng)作對他們而言其實也是一個認識生命奧秘的方式。
信仰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了恬靜和喜悅,而這種心靈的凈化反過來也滋養(yǎng)了他們的藝術。
修行的目的并非為了使藝術成就更高,但是修行境界的提升自然會輔助藝術境界的升華,藝術和修行對他們而言是并行不悖且相輔相成的。
我感到他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正在邁向一條光明大道,一條通過藝術真正可以獲得精神提升和心靈凈化的光明大道。
策展人:程志明
陳林興-2015作品8號-60×80cm
初看這八位畫家的圖式,有生猛的陌生化效果,較為抽象,于似與不似之間破費思量。而這八位畫家也確有不同凡俗的藝術探索理趣。面對略顯“隔膜”的當代抽象藝術,當然不該以“不明就里就不好”武斷做結語,不妨,先對他們共通的思想背景做一番揭示。這就得追溯至其師偉光先生。
佛教信仰是偉光先生為藝的宏深玄思底色,沒有對佛教的堅信踐履,他的繪畫不會呈現(xiàn)為當前面貌,而且,藝術恰好是他信履佛教的客觀載體,他“把藝術創(chuàng)作當做藉假修真的過程”。在這里,他開拓和貢獻了一個修行人知行合一的范式: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而且,由于藝術承載著一個修行人所悟之道,藝術品的傳播,又成就為另一層厚重的意義:度人。這是把修道求真作為本體的修行人的一面。另一方面,藝術是偉光先生“藉假修真”的道具,他將綿邈的精思秘窺灌注于尺幅之間,借助誠摯的色彩、線條、筆觸、“擬象”,將精神感受一縷縷地拓入油料之內(nèi),將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精神,在他,繪畫本身是一種修行方式。這是把藝術創(chuàng)作作為本體的藝術家的一面。這兩方面,相輔相成,難解難分,遂形成一種乘法效應,使得偉光先生的繪畫既區(qū)別于中國文人畫常見的較為狹窄的主觀性寫意,又區(qū)別于西方現(xiàn)代派繪畫通常為形式而形式的怪與隔,而成為現(xiàn)當代藝術中一個戛戛獨造的形式,將現(xiàn)當代藝術推進至獨特、高深、真純的高原。
申偉光先生信靠佛教,通過宗教信仰不斷提純自己,提純自己的感思,深摯地復述內(nèi)心的光照思悟,創(chuàng)造了純而又純的架上藝術。這一藝術進路或方案,被他以中國古人帶弟子的方式,以心傳心地傳給了他的學生,而他又因材施教,強調(diào)每個學生的個性稟賦殊異,因而此次參展的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面貌自有同中不同之處。
段遠飛,在這群年輕畫家中年歲最大,1983年出生于河南洛陽,曾就讀于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08年師從偉光先生。他的畫取色淡雅柔靜,線條圓滑自然、搖曳生姿,一系列圓球珠圓玉潤,密集而不給人絲毫恐懼,可以見出修行對他的甚深影響。申思,1986年出生于河北邯鄲,曾就讀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2008年師從偉光先生。從學早年,他內(nèi)觀的景致凌厲有型,錐形矩形的幾何體,用色有野獸派的大膽,透顯出西方文化對他的影響。此后愈發(fā)東方,修進為寧靜平和,曠達自喜,顯現(xiàn)出心靈的透達。靳思維,1987年生于北京,曾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2008年師從偉光先生。引人注目的是她畫面中的那些灰暗色塊,斑駁郁沉。然而,五幅中有四幅,有光亮而景深的色塊,給人慰安與能量。陳林興,1987年生于湖南永州,曾就讀新疆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油畫系,2008年師從偉光先生。佛教修行帶給他的是沉靜的悟見,用冰清、幽黯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風法,表現(xiàn)一個目力和心眼所見的真實世界。《2015年8號》這件作品,構圖上取范壁畫,畫法上又取法兒童畫,那只病月所打出的噴嚏,該源于修行的洞悟。
劉偉仁,1987年生于江西吉安,曾就讀于江西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油畫系,2008年師從偉光先生。他追隨波洛克的“行動繪畫”,又以靜修方式提純內(nèi)心,其畫自然與波洛克的斑雜、躁動截然有別。他該是先畫出黑色鐵籬,然后潑淋油料,讓畫面漸漸變得鮮妍、層次分明,表現(xiàn)他深心處的情思和新近的修學獲悟。程玉芳,1987年生于江西婺源,2009年師從偉光先生。她的內(nèi)觀呈現(xiàn)憂郁的氣質(zhì),有一些破碎的不和諧音,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駁雜感。她的圖式表現(xiàn)出更為突出的個人化。肖攀,1990年生于湖南邵陽,是這八位畫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唯一的90后,2009年師從偉光先生。對他的近作《2016年1號作品》,也許可做這樣的解讀:用修行的心境對外凝視,冷酷的風變成冷色的綢帯,小小的雪花被凝視為毛糙的巨大團塊,在暗沉的背幕上飄蕩,所擷取的幾個極簡的意象就把一個寒冷冬夜表現(xiàn)而出,旨趣直接中國文人畫的寫意傳統(tǒng),簡潔、有力而有質(zhì)感。丁鋒,1986年生于江西鷹潭,曾就讀于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師從偉光先生。學佛的靜觀、打坐,讓他的感覺變得異常靈敏,他將萬物理解為有著極為豐富的毛細感觸器官的有機物。
這一畫家群落共同特征是修行為先,繪畫而后,又講究對古今中外美術經(jīng)驗的汲取,與修行的禪悟結合,以佛教修行人、藝術家的雙重經(jīng)驗綜合入畫,追求繪畫性,又踐行佛教徒的虔敬行止,筆觸的誠懇,用色的對應于心,圖形是心中自然涌出的呈現(xiàn),其繪畫是不斷地與繪畫對話而產(chǎn)生的結果。他們講究修行到什么層次,感悟到什么就畫什么,就怎么畫。就我體會,他們做到了這種誠懇,因而可以感覺出,他們的繪畫在用色、筆觸、圖式上,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駁雜不成熟的面貌,顯然還沒有提純到甚深的境界,但他們顯然又在各自認識層面畫出了一些可圈點的作品。他們作為佛教修行人將一個佛教徒的行止儀軌與修行思悟入畫,畫更明確地成為形而上之道的反映與載體;繪畫里外的德行一致,不僅以繪畫作品自度度人,而且用自身的品格為其作品背書(從人性來說,請不要過于拔高這一點,這里核心觀念當是誠實)。當國中沉淪日久,他們重拾兩樣人之為人的尊貴標識,道德與信仰,而道德是信仰的前提。這尤為值得注目。
《籍畫修真》節(jié)選 蘇豐雷 文
程玉芳-2009年作品10號-100×80cm
我們因為共同的藝術理想和生命追尋,天南海北地走在了一起,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修行的道路上相互提攜、共勉,這么多年的朝夕相處中,我見證了我的同伴們在心靈上如何一點點地蛻變,也見證了他們的作品如何一步步趨向升華。
大家同為80后的一代人,生逢當下這個物欲膨脹而精神空乏的“盛世”,卻能夠毅然從功利主義的大潮流中抽身而出,為更好地從事藝術,探求真理,自覺地選擇邊緣化的生存方式,既確保了人格的獨立,也為身心帶來了解放和自由。
在當今這個藝術被巨大的商業(yè)浪潮腐蝕而尊嚴掃地的時代,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都在重復著商業(yè)包裝的套路。但是,我在這些同伴們身上,卻看到了令我十分欽佩的一種品質(zhì)——單純與淡泊。
由于信仰的關系,他們對藝術和生命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知與領會,人生和藝術究竟該怎么走,他們內(nèi)心已有了明晰的態(tài)度和方向,清心寡欲的生活也培養(yǎng)了他們精神上的定力。
此次展出的所有作品全都立足在一個全新的抽象語匯之上,在整個嶄新的語言體系當中,每位藝術家的作品又體現(xiàn)出了他自身的獨特感受和不同于他人的氣質(zhì)。藝術家通過對自我內(nèi)心世界的觀照與審視,通過繪畫語言上的試錯和摸索,逐漸找到了更為貼合自己感受的形式轉(zhuǎn)化與色彩重組的方式。
也許是得修行之助益,在他們的作品中,你看不到充斥在當下時代很多藝術作品里那些暴力、低俗、欲望的東西。恰恰相反,從他們某些作品里我感到了藝術家要求自醒、希求心靈轉(zhuǎn)化的努力,他們的作品更多體現(xiàn)的是美好、向上、深邃、神秘、正能量的精神氣息。
《邊緣的花朵》林興
肖攀-2012作品2號-60×50cm
肖攀--2016年作品1號-60×50cm
段遠飛--2014年作品9號--80×100cm
段遠飛--2014年作品11號--120×150cm
靳思維-2009年作品1號-100×80cm
劉偉仁--2015年作品6號60×80cm
丁鋒-2015作品9號-100×80cm
------ 上苑藝術館
-------------
上苑 & 鳥巢-文學藝術國際聯(lián)盟(簡稱:國際文盟)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Literature and Art(INLA)
電話: 010-60635299 60635757
Website: http://www.inlac.cc/
上苑藝術館網(wǎng) http://www.sh-yinshua.com/
交通指南
□北京東直門916路、942路到懷柔,轉(zhuǎn)杯柔-沙峪口(上苑藝術館)
□京承高速12出口 > 右拐過水渠西行2KM > 良善莊路口北行到底>右拐300m路北
查看492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