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清不卡|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久久|www.色啪啪.com|刮伦真实厨房|日韩伦理一区

Home | Introduction | News | Artist column | Literature | Art | Photography | Architecture | People | Artist
Art criticism | Art market | Books
Search:
title author content
News > Photo News
Chronicle Shangyuan Art Museum

[2019-8-4 11:54:26]

“國際創作計劃”年展事年表

2019年

入選來自27個不同國家的60位駐留藝術家。

2018年

入選61名來自38個國家的藝術家。

2017年

從47個國家1713名申請人中優選了58名藝術家,詩人、音畫家、雕塑家、行為……入館駐留 。

2016年

有7個國家與地區的38名藝術家,詩人、音樂家、畫家、雕塑家、行為……齊集一堂。

2015年

從1207位申請人中,遴選出51位中外藝術家駐館創作7個月。他們彼此有殊異的美學趣味、思想觀念、地域特性、個人性情……,他們分享創作經驗,但卻獨自在自己的世界中,完成帶有他們個人藝術特點的優秀作品。年度大展薈萃了本屆中外藝術家在館創作的代表力作。

2014年

選取出了51名駐館藝術家,從事為期七個月的駐館創作與交流,展覽飽含創意行為、裝置、表演等多樣而開放的藝術形式。

2013年

從673名申請人中,經過藝術委員會及往屆駐館藝術家在12月份集中投票計票后,選取出了40名駐館藝術家。

2012年

入駐藝術家48位,包括架上油畫、水墨、紙上、裝置、影像、詩歌、音樂、舞蹈等藝術類型,其中2011年續留藝術家4位,國際交換藝術家10名。


上苑組織了26場個人作品討論會。作品幻燈演示,藝術家現身說法,與會者各抒己見;


主辦了9場藝術家小型個展,3場群展,1場戶外展暨工作室開放展,1場水墨現場實驗;為個展、群展提供了十多篇獨立評論文章支持;由駐館藝術家自己組織的創作訪談,梳理了到上苑藝術館來創作的思路;聯絡、參與、促成兩個駐館藝術家的館外個展。

2011年

入駐藝術家約30人, 2011年“國際創作計劃”駐館藝術家第一次見面會上各位相互認識和自我介紹,藝術執行委員們也對今年的藝術活動進行了規劃和探討。10號,我們舉行了“春季情詩誦讀”會,一百多名來自各地的詩人、藝術家、攝影家、收藏家到達上苑藝術館。4月8號——4月26號每天晚上7:00開始進行個人作品交流會。

2010年

入選2010年駐館藝術家名單34人,方誠、姜志平、趙玉強、李文光、張照會、張沁、常躍潑、吳祖光、郭蓋的作品,獲得了上苑藝術館捐資人劉麗安、黃小紅、裴純、劉新等人的青睞,由他們收購后再捐贈給上苑藝術館。

2009年

本次申請“上苑藝術館09國際創作計劃”的國內外藝術家共有273人,其中進入候選的有52人,由藝術委員會成員及往期駐館藝術家從中選取投票15-20人為09年度的駐館藝術家。

2008年

第二屆上苑藝術館07-08創作計劃入選藝術家:油畫、雕塑、水墨等藝術家21名、語言文字藝術家4名、聽覺藝術家3名、多謀體及影像藝術家2名。十四位參加“上苑藝術館駐館創作計劃”的藝術家及上苑村藝術家,獲得08創作經費。各受贈藝術家將于08年3月17日前后在北京昌平接受美籍華人劉麗安女士親自贈與。各獲贈藝術家的共同理由是:不為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物質生存狀態而放棄自己對藝術的真誠。

2007年

入選藝術家竇良羽(水墨)、付小明(油畫)、弗蘭克(油畫)、黃珺(觀念攝影)、姜志平(油畫)、栗月(雕塑)、王山山(陶)、席華(裝置)、袁亮(陶瓷)、鄒時豐(油畫)、張廣輝(油畫)、朱立波(油畫)……


     上苑藝術館作為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性綜合藝術駐留機構。倡導以“具有創造性與詩性語言特質的,和藝術家生存的現狀相關的生命體驗作為創作準則的藝術創新”的藝術主張,去發現在野的優秀藝術創作。并從2007年落成至今的十多年光陰中,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興衰,也凝聚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藝術力量!

 

01300000047378129763010333800_s.jpg


程小蓓,詩人、作家、藝術活動策劃人,上苑藝術館藝術總監、上苑國際創作計劃執行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從醫的同時,創作出大量詩歌作品,出版詩集《熱愛生活》、《一支偷來的筆》、《她跑進跑出》。1997年開始寫小說,出版長篇小說《無奈的生命》、《你瘋了!》。


創始人說:

“這里原本就有100來位詩人、批評家和藝術家居住,很早就有一個藝術圈子。后來,許多文學藝術界的客人和朋友到上苑來,都覺得這里不錯,空氣清新、陽光燦爛。有朋友找到我,希望也能在這里尋到一個地方居住和創作。就這樣,我無意中充當了一把組織策劃人。從2000年開始找土地,在三個區(昌平、順義、懷柔)、四個鎮、N個村與當地領導進行談判磋商,前后簽了4次合同,有八位律師參與了合同的起草和審定。最終才選擇了現在這個背靠燕山面向華北平原的地方。有風水師說,我們藝術館目前所在的這個小山坡是佛爺手里捧著的香爐。

我們想使中國的藝術家、詩人們有一個集中的,像自己家一樣的地方,可以完全獨立地生活、創作和思考,能像主人一樣接待來自不同地區和國家的藝術家,沒有障礙和心理壓力地進行交流。

我國的藝術家常常被國外的機構、基金會邀請去他們的地方做創作,像寄人籬下的食客。現在有了這么大的藝術館和公寓,我們現在可以請國外的優秀藝術家來中國創作了。這是我們決定發起建設上苑藝術館的初衷。”


微信圖片_20190730123259.jpg


總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9700平方米;可對外展出的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對外接待食宿部份總面積:約3100平方米;

上苑藝術館(橋梓藝術公社)是由二十一個原創藝術建筑、藝術家工作室、文學會所、美術展覽廳、排練廳、圖書館共同組成。從2000年開始,發起人程小蓓與一群詩人、作家、美術家、建筑設計師在北京的北邊燕山腳下尋找、策劃組織、設計到動工建設,歷時七年,于2007年底落成。所有建設資金沒有商業投資、沒有政府投資,全部資金來源于藝術家自己籌措,以及一部分社會藝術愛好者的捐贈。

從2007年開始,每年進駐上苑藝術館的藝術家包括:油畫、雕塑、水墨、裝置、行為、舞蹈、詩歌、聲音藝術、音樂、多媒體、影像、舞臺……等,由上苑藝術館免費提供二層摟房一百多平方米左右獨立的生活與創作空間,另外有圖書館、作品討論空間、兩個大展覽廳、露天電影活動場地、餐廳公共空間、無線網絡……6000多平方米,均免費提供給入選的駐館藝術家,在北京進行為期七個月(每年的4月初至11月初)的創作與交流。

我們倡導“具有創造性與詩性語言特質的,和藝術家生存的現在相關的生命體驗為創作準則的各類藝術創新”,發現在野的優秀藝術創作者。跨界的藝術交流能使在館創 作的藝術家們,從各種不同門類的藝術創作中吸吮原創力,從而擴大視野、刺激感觀、完成對自己的挖掘與發現。


歷年展覽:


2007

  1. 開啟第一個年度的藝術駐留——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


    clip_image001.jpg

首年迎來世界各國的藝術家23名。



2、為十四位優秀駐留藝術家獲得“劉麗安藝術獎”及創作經費:


在07-08兩個年度中,共有568名申請參加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從80名候選人中,以不計名投票方式選出了30名駐館藝術家。并有25名包含上苑藝術村在內的藝術家,獲得08年創作經費。各受贈藝術家在北京上苑藝術館接受美籍華人劉麗安女士親自贈予。


clip_image003.jpg



上苑藝術館組織策劃及創建人程小蓓首先致辭并介紹了各入選藝術家簡介。劉麗安以藝術創作期待者的身份發言,對駐館藝術家們寄予了感情深厚的期望。著名音樂人顏峻和他的合作藝術家李增輝表演了他們的實驗音樂。在著名詩人肖開愚的主執下,王家新、宋琳、孫文波、蔣浩、姜濤、西渡、林木、成嬰、阿紫、秦曉宇、王艾、周瑟瑟、安琪……等二十多位詩人朗誦了他們自己的詩歌。會場氣氛熱烈。




clip_image004.jpg


到會祝賀的人中還有著名評論家李陀,《新周刊》北京首席記者胡赳赳,批評家何三坡,批評家夏可君、中央電視臺《文明與創造》編導周瑟瑟、《詩歌月刊》主編老巢,《美術周刊》記者徐家玲,《青年文學》編輯記者詩人唐朝輝、柳宗渲,08奧運火炬設計師廖偉,85新潮重要畫家王毅,多家新聞媒介、藝術類網站、藝術品收藏家、畫廊老板、及上苑藝術村的藝術家參會。懷柔區委書記王海平、區政法委書記李樹江、著名批評家朱大可、崔衛平、朱朱、作家殘雪等也來電向藝術家們致意。


clip_image006.jpg


3.   上苑藝術館程小蓓主執和組織詩歌活動:


 《大話中國當代詩歌》王家新、程光煒主講《詩歌寫作中的心理年齡》。徐德凝、張巖松、梁小斌主講“社會轉形期的詩人生活”及“詩歌的傳統”。西川、西渡主講《關于詩歌的聲音》。宋琳、楊小濱主講《不會被時間消解的詩》。孫文波、敬文東、姜濤主講《詩從地下到地上》。崔衛平、周瓚主講《詩從紙上走入電子》。

這個活動原本是在“上苑藝術家基地”——上苑藝術館、創作中心、作家公寓等建立起來后,所要搞的常規活動之一。半年前籌劃的內容是《詩和畫》,想將散落于世界各地的華人藝術家(作家、畫家、批評家等)邀請來做定期訪問交流創作,同時就一些大家感興趣的話題作一些深入的討論,然后結集成書出版。時遇《中國詩人》主編魏勝吉先生,他建議在“上苑藝術中心”未建成前可以先到遼寧省搞一次。于是在討論籌備的演變過程中,就變成了現在這個純粹的詩歌議題會了。



2008


  1. 1.  開始為全國的美術教師開放暑期的美術展示與交流,免費提供展覽廳與住宿:


給有藝術創作愿望的教師一個展示地與刺激場。在云集著音樂家、詩人、批評家、畫家、影像多媒體等眾多藝術家的上苑藝術館中進行有效交流,從各種藝術創作中吸聚原創力,在展示教師優質藝術作品的同時,也擴大我們的視野、刺激我們的感觀、完成我們對自己的挖掘與發現,相互促進并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

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審美意識,減少未來中華民族美學缺失,請從教師們的工作開始,讓娃娃們從小就具有審美意識與美學價值衡量。僅限語文、美術教師,國內每期20人。年齡不限,學歷不限,地區與民族不限。



  1. 2.  賈方舟在上苑藝術館的座談紀要《貧窮是現在的敵人,富有是以后的敵人》:



clip_image008.jpg


駐館藝術家現在這么年輕,而且作品都有自己的面貌出現,沒有像學院出來的那種千篇一律,現在都看不到,這一點非常好。

我們年輕人為什么要到上苑藝術館呢,如果你有錢買畫室就不用到這來了。現在能夠給大家提供這個機會,能夠提供一個免費的大家聚在一起畫畫,討論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小的沙龍,對每個人的處境都有好處,這樣聚集在一起最大的好處就是互相交流,能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跟你一個人悶在家里畫畫完全不一樣,這創造了一個氛圍,創造了一個客觀的環境。這個氛圍就是你對我來說就是環境,相對的有了這樣一個環境,大家十個人在一起,對于我來說這九個人就是我的環境,這個環境很重要。


  1. 島子在上苑駐館藝術家08作品討論會上的發言:


clip_image010.jpg


我覺得是一個"異托邦",烏托邦還是有一個共同理想,一種集體追求,但是"異托邦"就是在一個齊一化、模式化的社會尋求一種差異,這種差異是尊重每一個體,每一創造主體,每一個有創造力的生命,去尋求他們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因為在我看來,當代藝術從新世紀以來,其實已經走向一個挺糟糕的狀態:一個是官方推行的藝術產業化,另一個就是前衛藝術精神正在被資本強權消抹掉。當代藝術存在很大的問題,一個是按照一種生產模式來進行創作,這種生產模式一方面是市場,另一個就是藝術史遺留的能夠生效的風格迅速模式化。所以我今天來感覺很高興,其一是這里沒有一種按照當代藝術模式去跟風的習氣,其二就是這里的藝術家之間的關系比較和諧,有很認真的創作態度。


clip_image012.jpg


  1. 4.  夏可君在上苑藝術館主執作品討論會


clip_image014.jpg

龐智卿《hummer—溫柔的心》120x180布面丙烯2008


在這個商品時代是物質性,這個時代的精神更多的不是在人性里面體現出來,而是在物質性,誰能把物質畫好,物、物體、實物、呆物、無生命的物誰畫的好,去挖掘里面的精神性,更難也更好。中國當代藝術從玩世,卡通,波普藝術形式都要式微下去的,中國真正的當代藝術是在未來的10年、20年有可能性。就是怎么可能在繪畫的本體語言上,讓西方的眼光一看覺得他們沒畫過,他們畫不出來。我現在的眼光不是當下的眼光,我的眼光是兩個:一個是西方后現代非常挑剔的眼光,因為西方藝術史非常復雜,進入大學一討論別人畫過,就打住吧;其二,就是古典的眼光,我下了大力氣研究傳統的水墨藝術,怎么把古典的眼光帶到當下來,跟古典的精神氣質相通,這就是我對你們的一個期待。


clip_image016.jpg

龐智卿《挖掘》80x100cm綜合材料2009 


  1. 5.  可視的音樂&可聽的美術晚會


clip_image018.jpg

4月12日晚在北京上苑藝術館舉行了一場“可視的音樂&可聽的美術”藝術晚會。由上苑駐館藝術家:來自日本的音樂家Marqido和來自韓國的藝術家itta演繹實驗音樂。他們在全世界各地演出達五百多場,在實驗音樂領域里有很高的知名度,這次演出的曲目是他們來到上苑藝術館駐館創作的新作品。由影像藝術家黃珺以及其他來自大陸、臺灣各地的藝術家在音樂聲中,用筆記本電腦和光影將音樂視覺化,另外音樂家也根據畫家的圖案即性發聲。在音樂的可視性以及繪畫的可聽性上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當晚由音樂家、畫家、影像藝術家共同完成了一場完美的聽覺與視覺的“盛宴”。


  1. 6.  上苑2008駐館藝術家作品展《當下——野外的聲音》 NOW a field voice:


參展藝術家:鮑成福、黨保華、丁仁荷、付小明、黃靜遠、黃  珺、黃璐莎、姜  靖、姜志平、李 蕤、李祥震、栗  月、麗  莎、劉高興、龐智卿、宋智惠、王  凡、文  皆、許章偉、閆  鋒、張廣輝、張穗揚、張曉童、張志剛、趙木頭人、周宇光、朱立波、鄒時豐


clip_image020.jpg


  1. 7.  十三名德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展《不見免子不撒鷹》


clip_image022.jpg


clip_image024.jpg clip_image026.jpg 


clip_image028.jpg 


2009


  1. 1.  高名潞關于“新野性畫派”,部分上苑駐館藝術家作品與之對應:


高名潞于2009年參與到上苑藝術館的“國際創作計劃”項目中,在每年上千名來自世界各國的申請者中,為我們選擇優秀的駐館藝術家提供了寶貴意見。高名潞早在1985年前有文論“新野性畫派”:

它的精神追求與藝術特征,可由兩方面來看∶ 其一,以個體生命本能為中心,并視之為藝術的動因.批判人化自然對人性的褫奪,發掘出原始人性,以求得自然本性在“愉悅學”意義上的協調平衡。……其二,由此,他們的藝術特點便是“發泄性”、“游戲性”、“表現性”、“整一性”……。語言形態分析為5個具體特征: A、非時空的物象組合;B、內在結構的重建。C、富運動感的原色運用。D、原始圖騰的虛擬。E、新理性的輻射。


clip_image030.jpg

麗莎2007年-兩個胖女人-玻璃鋼雕塑-65x40x30cm


clip_image032.jpg

程毅《無相之似象040713》80X55cm 紙面繪畫


clip_image034.jpg

白也夫《若即若離》38.5x47.5cm 水墨宣紙



  1. 2.  上苑藝術館作為非盈利藝術機構受邀參加成都雙年展:


clip_image036.jpg


第四屆成都雙年展定于7月28日在世紀城新會展中心2號館開幕,8月28日閉幕。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美術館館長馮斌出任藝術總監。本屆雙年展由“主題展”、“新人特展”和“中國非盈利藝術機構文獻展”三部分組成。共120位參展藝術家,其中“主題展”邀請70位藝術家參展,“新人特展”部分展出50位藝術潛力新人的作品。本界雙年展的策展人是:著名藝術批評家賈方舟先生和鄒躍進先生。

“成都雙年展”跟其它雙年展一個基本的不同在于它完全是一個民間的活動,沒有政府參與,是民間投資,民間組織。它和“北京雙年展”、“上海雙年展”都不一樣。 


  1. 3.  上苑藝術年展《獨處山中,我行我素》之仲秋詩歌音樂雅集:

        

組織策劃:程小蓓  冷霜 李昶偉晚會 

主  執:胡續東(詩人)

原創 歌曲清唱:清平(詩人)

民族 舞蹈表演:崔衛平(批評家)

筆記本電腦表演:王凡(聲音藝術家)

演 唱組 合:吳浩宇(原創歌手)、馮言(原創歌手)

影像制作與投影:方誠(畫家)、趙玉強(畫家)、于雷(攝影家)  





clip_image038.jpg

北京大學的未名湖四駕馬車——胡續東、朱靖江、冷霜、許秋漢一改往日的學究氣,放歌于“上苑藝術館”的夜空之上。


clip_image040.jpg


聲音藝術家王凡和畫家趙玉強,合作了一場極端刺激大腦皮層高敏感區的視聽節目-“粉碎的虛空”。二十五分鐘的節目,演出不到六分鐘,就有女觀眾不能承受,沖上去切斷了演出。事后王凡說,這很正常,他的音樂常常會讓一些敏感性很強的聽眾受不了,他要實驗的音樂就是要挑戰人的聽覺極限。


  1. 4.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Dr. Brown及藝術系主任Prof. Johnston來訪:


clip_image042.jpg

開展了雙方互派藝術家進行駐校(駐館)創作交流活動等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確定了從明年開始上苑藝術館每年選排兩名駐館藝術家前往威斯康辛大學文理學院進行為期16周的學習與交流計劃。


clip_image044.jpg

Dr. Brown、Prof. Johnston、劉麗安在上苑藝術館駐館藝術家、美國詩人梅丹理的陪同下參觀了一、二號展廳的美術展出,每一位藝術家都在自己的作品前與客人們進行詳細的探討與交流。



2010


  1. 1.  上苑藝術館主題活動:女詩人-藍藍談《現代詩的表達方式》:

clip_image046.jpg


藍藍采用了通俗的演講方式,她大量例舉了一些詩為例子來說明,什么是嚴格意義上的好詩。對于非詩,藍藍也選例了一些順口溜及一些偽詩來說明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詩。有些是對詩的歪曲,有些是對詩不嚴肅的歧議……到會的大多是一些視覺藝術家,他們分別起來誦讀了藍藍例舉的那些詩歌。會場氣氛活躍。


clip_image048.jpg


  1. 2.  上苑藝術館與外國藝術機構合作:


     程小蓓受美國威斯康幸大學邀請,將于4月前住美國。此行將著力推介上苑藝術館和駐館藝術家,促進更多的美國藝術院校、藝術機構、畫廊……認識我們,并能與我們建立更多的合作與交流。這是程小蓓此行的愿望和目的。


clip_image050.jpg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校友基金會項目開發主任Jill Greenhalgh、程小蓓、國際交流項目主任Brent Greene,藝術系主任Johnston教授


clip_image052.jpg

明尼蘇達美術與設計學院校長Jay Coogan、程小蓓、明尼蘇達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著名藝術評論家Patricia Briggs


clip_image054.jpg


明尼阿波利斯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Jay Coogan與芝加哥藝術學院院長Tony Jones一行,來到上苑藝術館與程小蓓洽談了關于與明尼阿波利斯藝術與設計學院及芝加哥藝術學院想到相互交換藝術家的可能性,雙方都有意愿認為兩個國家之間的藝術家,應該開展一些民間的有意義的藝術交流。


2011


  1. 1.  北京上苑藝術館6月12日大型藝術活動《在野外》: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c2MDUzMjM2.html (視頻)


  1. 2.  波蘭藝術家Ludwika Ogorzelec大型裝置作品展出:


clip_image056.jpg


Ludwika于1983年從波蘭弗羅茨瓦夫藝術學院取得雕塑碩士,并于1985年赴巴黎深造。在這里她接受Cesar的邀請在他位于L’Ecole Nationalle des Beaux-Arts的工作室一起工作,發展她在波蘭創作的“平衡器械”循環作品系列。因為Michael Brenson在《時代》雜志中對她的稱贊,路德維卡的作品逐漸受到國際的關注和認同。

她的雕塑作品曾經在紐約、瑞典、希臘、法國、德國、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意大利、西班牙、波蘭、日本等地展覽。她一共舉辦過55次個展和策劃超過50個群展。并獲邀參加16個大型研討會于藝術家駐場計劃。最近,她的作品在10處公共空間展示。在2007年,她憑著優秀的作品,得到波蘭總統頒發波蘭國家榮譽勛章。她的展覽被許多國際藝術期刊介紹,收錄余100篇報道,她同時入選Elzbieta Dzikowska編撰的藝術史書《50位最重要得波蘭藝術家》中。

近25年她把創作緯度跨越世界,透過持續進行的國際藝術項目“空間結晶作用”與各地觀眾互動。


clip_image058.jpg


clip_image060.jpg

《空氣結晶》

clip_image062.jpg

clip_image064.jpg

英文《中國日報》對雕塑的報道




  1. 3.  舞蹈排練廳7月2日下午三點蓬萊舞團原創舞劇《木條箱》首演


施曉娟與她的“蓬萊舞社”原創舞劇《木條箱》,在上苑藝術館經過一個多月與意大利籍優秀藝術家Paola一起創作與排練,于2011年7月2日下午三點在上苑藝術館舞蹈排練廳首演。木條箱:在全神的感受過程中,鳥兒鳴叫,、流水、巖石、人、情感、希望……平平常常的表象之下蘊藏無限的生機。這一視角的選擇與當代社會的習慣形成對比:現代人沉湎于城市的喧嘩,忽視了真理其實就存在于身邊看似平凡的事物之中。

倒置的目光往往帶有諷刺的意味,每人每日正在經歷的現代文明受到了反觀。

喜悅來自對事物的感覺(觸覺、嗅覺、味覺、視覺、動覺),進入事物的本體,感覺事物的全新特點,是舞者的理想所在。

我們不是在創造自然,而是在發現和尋找一條回去的路,而它一直都在那里......

希望參與創作的各國藝術家用自己對自然的觀察和感受來誠實呈現一臺有關于一切與自然相關元素的舞臺表演作品,還原一個自然原本存在的客觀面貌。

本次創作尊重各藝術家創造力的平等性共同創作,尊重各位藝術家不同觀念、不同文化背景、地域文化差異的深層次文化交流,尋求創作的啟發性、真誠探索性、鮮明個性與人類共性的融合,注重團隊配合的精神,相互促進、激發,為追求藝術的本質而合作。


clip_image066.jpg 


clip_image068.jpg 


clip_image070.jpg 


2012


  1. 1.  上苑藝術館與印度果阿邦藝術基金會建立交流項目


經過上苑藝術館負責人程小蓓與印度果阿邦藝術基金會的藝術家Theodore Mesquita先生、印度政府文化部新德里藝術家Rajan Fulari先生的共同努力,雙方成功確定了非常有意義的藝術家交換計劃。


clip_image072.jpg

Malcolm先生在他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別墅中熱情接待了兩位來自中國的藝術家


clip_image074.jpg

 clip_image076.jpg 

參觀印度畫家Mesquite先生畫室



  1. 2.  《迷宮》裝置與現代舞藝術展-在上苑藝術館


由美國華人藝術家、美西易經學會會長黃瑞瑤女士設計并投資興建的“易經八卦九宮迷宮”,于2012年5月完成建造。該裝置與現代舞藝術家一起在2012年5月27日,在北京上苑藝術館向公眾開放,開放儀式上有現代舞展。舞者位蓬萊舞社藝術總監施小娟。


clip_image078.jpg


clip_image080.jpg


clip_image082.jpg



  1. 3.  上苑現場藝術與工作室開放展《定而不確 不定而確》


在樹林里辦一次懷舊的的展覽是“確定”的,放著幾千平米的美術館不用而主動選擇樹林,又是在“確定”之外尋找一種場地的“不確定”;一番尋訪發現,樹林雖然很多,卻又都辦不了展覽,“確定”中又有了“不確定”;但這個展覽還不能再回到上苑藝術館的美術館里面被“確定”成為一個普通的展覽,因為現在北京的美術館、藝術館等展覽場所多如牛毛,展出的東西也是泥沙俱下,實在不缺荒郊野外的這么一個展覽。

于是,這個展覽被放到美術館的外面,既然置身于非藝術展覽場所,藝術家在這個場所展什么、怎么展也就不能被“確定”了,一切只有在展覽開始后才知道。這個展覽甚至不能稱為“展覽”。

這年頭,我們只能關起門來自己確定自己,但更多的時候還要絮絮叨叨地懷疑自己,把已經完成的自我確定打破;偶爾也被被別人確定,但這種確定除了萬幸、僥幸,還有可能是不幸。

定而不確  不定而確——這是今天的藝術。


clip_image084.jpg

圍著篝火跳舞

clip_image086.jpg

波蘭藝術家從村子里拉了一車拆房的破磚,這是她的作品,你能理解嗎?如果你領會了,你就是杜尚。

clip_image088.jpg

一邊創作布展一邊歌舞的人們


  1. 4.  波蘭藝術家Urszula Wilk《線》大型油畫展


線:一幅六十米長的畫就像一條線、一支畫筆在空間中留下的印記。

當我們夸張地看,一個人可以發現,在那個黑白的無以計數的繪畫世界,畫家的手印與腳印,草與葉子的碎片都被畫所吸收。

那線條——畫,迎合了上苑藝術館建筑的幾何形式,并且改變了空間中繪畫的尺寸和觀感。光線與影子參與了創作的過程。空間、空氣與地形是它的框架,由此那些線條因穿過它們而使其更完整,移動的線條置換并成為這個場景中的一個基本元素。

一條(如上苑藝術館四處不斷建造中的)紅磚線,每天都一點點地在變長,直至無窮。

線——普通、不普通


clip_image090.jpg clip_image092.jpg clip_image094.jpg



  1. 5.  2012年上苑駐館藝術家年展《一片麥田》


clip_image096.jpg


2013


  1. 1.  上苑藝術家前往美國進行交流與美術作品展:


clip_image098.jpg

上苑藝術家的作品展與交流活動,在紐約洲立大學圖書館進行


上苑藝術館的駐館藝術家們,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弗雷多尼亞分校校長Terry Brown以及洛杉磯"美國東方文化藝術節"組委會邀請,于10月22日-28日在美國紐約及洛杉磯分別舉行藝術作品的展覽與藝術交流。紐約洲立大學校長弗雷多尼亞分校、視覺及表演藝術學院院長、圖書館館長以及學校師生,還有中國留學生和藝術愛好者參與了活動。


clip_image100.jpg

大學校長Terry Brown女士也參加了上苑藝術家在他們學校進行的繪畫互動活動


clip_image102.jpg

展覽現場


clip_image104.jpg

藝術家們展示了傳統中國繪畫的技巧,還在一幅長卷上畫上了抽象的山水,觀眾在藝術家的鼓勵下一同完成了這幅作品。藝術學生,前來參觀的師生和兒童,甚至學校的行政人員都參與到長卷的創作中去,現在它被展示在大學圖書館的一個展柜里。


clip_image106.jpg

美國《領袖》報,報道上苑藝術館訪美藝術活動,刊登于2013年10月30日


  1. 2.  北京大學有初學社與駐館藝術家詩琴書畫互動會:


有初學社由北京大學中文系以研究古典文學中的明清小說為主、兼及宋詞、元曲以及宋元話本小說研究的一些博士生、碩士生組成,在劉勇強教授的指導下,開展了近十年的讀書、討論、研究、創作活動。老成員已經成為活躍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前沿的青年教師、研究員,新成員還在不斷加入。


clip_image108.jpg



有初學社與上苑藝術館駐館藝術家的交流活動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學術報告


題目:中國畫背后的中國文化


報告1:古代山水畫中的“攜琴”因素

報告人:林瑩(北京大學中文系2012級直博生)

報告摘要:“主仆出行”指在整幅作品當中,以一位主人加上一位或多位仆人為主要人物組成,這是中國古代山水畫中常見人物構圖模式。 本文以攜琴元素的加入為視角, 討論這一構圖模式。


報告2:中國畫中的“舞臺”與“劇場”

報告人:李遠達(北京大學中文系2011級碩士生)

報告摘要:宋元時期,雜劇表演活動在社會各個階層空前繁榮,與此同時,以雜劇表演場景為表現對象的繪畫作品開始出現,并呈現出了多介質、多題材、多類型的豐富面貌。本文以表現不同類型演劇場景為標準對這一時期雜劇圖像進行分類討論。從“舞臺”這一戲劇核心因素在圖像中的存佚角度切入,對宋元時期雜劇圖像進行重新清理與探討,試圖挖掘出隱藏在“舞臺”缺失背后的舞臺物質形態、繪畫觀念因素和社會文化心理三個層面的復雜原因。進而對宋元時期“雅” 、 “俗”之辨這一宏大問題進行相對恰當和力所能及地探討與研究。


第二環節:與駐館藝術家交流互動的有初學社成員:


劉勇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明清小說研究專家,著作等身,主要研究《西游記》《紅樓夢》。

夏露,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是在越南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互相譯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知名學者。

阮氏明商,越南河內師范大學講師,人民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作家、翻譯家。

王苗,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天天出版社編輯,負責兒童圖書。

林瑩,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古琴社社長。

朱銳泉,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

劉紫云,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

李遠達,北京大學古代文學碩士。



2014


  1. 1.  2014駐館藝術家亮像展開幕 —— 假面晚會


clip_image110.jpg


clip_image112.jpg clip_image114.jpg clip_image116.jpg 


  1. 2.  美國(行為)藝術家Aaron Lish<母之泉>作品呈現


clip_image118.jpg


clip_image120.jpg

作者在一旁見證并導演這場婚姻慶典

clip_image122.jpg

一拜天地,交換戒指

clip_image124.jpg

夫妻對拜

clip_image126.jpg

水中蜜月


  1. 3.  上苑藝術館 自助式展覽之“村落-院落”


不一樣的開幕式:不需要策展人,不需要主執人發言講話,看看作品,有問有答,大家席地而坐,啤酒、閉聊、中外文、加對付鳥語的各種手勢。然,樹葉花粉滿天飛,更還有太陽在院子里。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的快樂方式。再合個影就更快樂了!

參展藝術家:車寶田、馮藏予、郭俊賢、柯墟、李慶軍、李家瑞、任重遠、王世君、徐亞奇、袁明、祝萬水。


clip_image128.jpg 


clip_image130.jpg 


clip_image132.jpg

 

clip_image134.jpg 




  1. 4.  “微景致”——上苑藝術家作品邀請展 (大型群展)


“上苑”是北京上風上水的景地;“上苑藝術館”是世界各地藝術精英的聚集地;“國際文藝聯盟”是民營非盈利當代藝術機構-上苑藝術館,運行多年形成的國際藝術家聯絡團體。

這里有一群尊崇自然,微風也能入畫,心緒也能景致的藝術家,歷經二十年的聚集,規模已成經典。

此次邀請展,為上苑藝術館-國際文藝聯盟獨創的新興展示方式:1、實地作品展——上苑藝術館前臺三層全面開放展示;2、微信作品展——用預展方式,不斷推出入選作品。


展覽日期

Time

2014年6月21日 - 2014年7月4日

June   21st to July 4th, 2014

主辦單位

Hosted

北京·上苑藝術館(懷柔橋梓沙峪口)

Beijing   Shangyuan Art Museum

開幕時間

Opening   Time

2014年6月21日, 16:00, 星期六

2014/6/21,16:00

策展人

Curator

程小蓓、奉家麗

Cheng   Xiaobei 、 Feng Jiali

參展藝術家

Artist

Bart   Vargas(美國)、白野夫、曹霖平、程小蓓、程毅、陳玉坤、 Dadi(印尼)、 David.B.Dobbs(美國)、島子、杜紅建、方誠、奉家麗、Guillaume(法國 )、高大薔、郭瑋、何慶源、胡昶、胡人偉、胡硯、Juan Sebastian(哥倫比亞)、金善、Ludwika(波蘭)、藍春雷、李創、李虹、李軍、李士運、李天恩、劉晨陽、劉棟、劉輝、劉小偉、李小濤、羅瑤、毛新國、馬少林、潘柬芝、潘龍、彭烈洪、邱予、秦嬌嬌、史雋、宋衛東、滕霄、田也、Wilk(波蘭)、王濤、王鐵軍、王旭、溫度、肖毓方、徐冰、許桂英 、解毅、于雷、楊萍、易國棟、伊慧、張洪立、張沁、張志剛、詹靈娟、鄭澤新、鄭志巖、植子瑜、朱東升


clip_image136.jpg 


clip_image138.jpg 


作品選登:

clip_image140.jpg

法國駐館藝術家 Guillaume,《捫心自問(24)》,銅雕,10x15cm,2014


clip_image142.jpg

李軍-《狗1》-綜合材料-30x42cm-2007


clip_image144.jpg

曹霖平,《森林之歌》,凹版25,15x17.7cm,2012


  1. 5.  一天音樂節7月12號(周六)在上苑藝術館


clip_image146.jpg


“雜音”是聲東擊西系列電子音樂專場演出。演出的電子音樂以實驗為主,包括硬件電子噪音、電腦軟件音樂以及多媒體視頻藝術。“雜音”系列演出計劃從2011年底開始,不定期舉行。

“聲東擊西”是一個藝術交流的自由舞臺。其系列演出主要以自由即興音樂為主,兼實驗音樂、先鋒爵士、噪音電子。被邀請的樂手和藝術家主要來自古典樂手、爵士樂手、搖滾樂手、民族樂手、電子樂手、多媒體藝術家、先鋒舞蹈藝術家。

我們將聲東擊西雜音系列演出肆納入韓國著名的The House Concert音樂計劃“ 2014 One Day Festival”

2014年7月12日,今夏我們計劃將分別于中國,日本以及韓國三個國家同時舉行將近150場以上的One Day Festival公演.屆時,The House Concert衷心希望借由這樣的特別計劃,能夠將音樂家和觀眾彼此的距離拉近.同一時間,來自不同國度的音樂盛典,讓異國的音樂家,帶領大家穿越時空間,共同感受音樂的美好。

并以此,為中日韓文化交流,奏響新的樂章!



2015


  1. 1.  “從上苑到鳥巢”作品展


應鳥巢文化中心邀請,“文學藝術國際聯盟(www.inlac.cc)”的上苑藝術館成員多次前往鳥巢考查,結合鳥巢建筑設計出多個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方案。

裝置與行為藝術方案:


clip_image148.jpg

“從上苑到鳥巢” 行為藝術方案- 駐館藝術家集體作品


clip_image150.jpg

“從上苑到鳥巢”裝置方案-植子瑜


clip_image152.jpg

《眾生萬象》裝置方案 - 涂懷孝


clip_image154.jpgclip_image156.jpg


裝置作品:常態01,王愷


clip_image158.jpg

波蘭藝術家Ludwika Ogorzelec的裝置作品概念


  1. 2.  歐洲三女畫家作品展-阿琳(法國) 朱麗亞(意大利) 索菲亞(波蘭)


clip_image160.jpg


這仨歐洲女藝術家于8月來到上苑藝術館,駐館三個月,天天與中國藝術家泡在一起,像海棉一樣吸取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藝術養分,調動她們體內的靈性,在同源的藝術世界中旅行,最終在東方這片大陸抵達畫布。


clip_image162.jpg


阿琳(Aline Ivars) 從2008年開始,她參加了法國和歐洲的各類展覽,現在是她通過美學方法來自省的階段。她在巨大的畫布上用油畫顏料通過重力來構型,用多種不同的材料來構建三維的空間。她可塑的宇宙是圍繞著童年展開的。她的藝術作品是對人和自然的檢視和探索,將過去、現在和未來結合在一起。在她的繪畫中,兒童成為王者,通過不同的視覺效果和各種方式來達成憂傷和甜美的效果。


clip_image164.jpg


索菲亞(Zofia Blazko) 她的繪畫的特征在于不尋常地對顏色和構圖的敏感性。她成功地表現了每個角色的獨特的本質。她用極強的敏感性和成熟的技術來傳達她筆下人物的情緒與情感。到中國來繼續她的一系列“世界青年”(Youth of the world)中的中國藝術同仁部分,來呈現21世紀中的多樣性及不同人種的共同特征。從中挖掘出人類那些轉瞬即逝,很難顯示的人之內幕。


clip_image166.jpg


Aline Ivars在巴黎生活和工作。曾經是平面設計師,接受過插畫培訓,她繪畫和參加國際性的展覽有10年了。她脆弱而又有力的宇宙,充滿了無年齡的、奇異又超現實的形象,一根金線似乎連接到真實。根植于她旅行的經驗和現實,她從土地和人類中提取靈感來創造一種普遍的詩歌。選擇粗糙、丟失了的和日常的材料,指代的藝術家選擇每一種反映在她作品中的情緒這個事實。野蠻的地球和人類之間關系的殘酷性是每一次憂傷或朦朧的幻想與神游的前提。解構現實,她創建了混血的角色,引人注目的眼睛,邀請人們思考泥土和瀝青,光明與黑暗,緊張和放松之間的另一種平衡。這種平衡是作為人對自身空間和時間上存在的反思。通過駐館創作(巴黎、達喀爾、北京...),交換場所與創造,阿琳身處不同文化并由此找到靈感。這些非凡的經驗,然后轉變成一種致力于藝術的“感官過濾器”。


  1. 3.  “已觀與未見”丹麥藝術家安亞的"調查中國的空間"展:


安雅·瑪格麗特·巴克(Anja Margrethe Bache)是丹麥哥本哈根皇家美術學院的藝術家,副教授, 工程碩士和建筑學博士。她主要從事建筑設計,設計材料的設計、 流程設計和可與建筑構件進行動態關系的設計。其中以陶瓷釉料處理具體形式為建筑結構是她的發展項目,用她的作品來形成與發展新的感官體驗和感知我們周圍的空間。


clip_image168.jpg 

clip_image170.jpg clip_image174.jpg 

clip_image172.jpg 


  1. 4.  2015“國際創作計劃”年展


上苑藝術館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性綜合藝術駐留機構,自2007年到2015年己為273名中外藝術家免費提供了生活區、工作室、展覽廳等藝術創作、交流、展示場地。

2015年,我們從1207位申請人中,遴選出51位中外藝術家駐館創作7個月。他們彼此有殊異的美學趣味、思想觀念、地域特性、個人性情……,他們分享創作經驗,但卻獨自在自己的世界中,完成帶有他們個人藝術特點的優秀作品。年度大展薈萃了本屆中外藝術家在館創作的代表力作。

上苑藝術館“國際創作計劃”提供了足夠多的“世界”藝術景觀,豐富了中國藝術生態。也為各國藝術家了解中國,為中國藝術家了解世界,打開了多扇窗口。

上苑藝術館愿以良好的生態,召喚藝術精靈,迎納、化育有意進一步突破與創新的國內外藝術家,催生更多藝術成果。


clip_image176.png

Ludwika Ogorzelec 軟雕塑


clip_image178.png

Olga(俄)水墨裝置作品 父親的中國鐵路 現場


clip_image180.png

安亞(Anja)裝置 房屋4


clip_image182.png

李化猛 裝置作品-旅行中,展覽現場


clip_image184.png

梁治遠《匪夷所思》系列作品,柱子與樹干,裝置與壁畫(安裝中)


clip_image186.png

梁治遠+朱君 裝置作品(現場)


clip_image188.jpg

梁治遠-地景-展覽現場


2016



  1. 1.  端午影像晚會 紐約洲柯蓋德大學&上苑藝術館


主 持 人:John Crespi(江克平)(紐約洲柯蓋德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上苑藝術館-2016駐館詩人蘇豐雷;

主 題:美國人眼中的北京歷史文化;上苑藝術館駐館藝術家視頻作品。

時 間:6月6日晚8-11點;

地 點:上苑藝術館天臺

參演人員:紐約洲柯蓋德大學師生 & 上苑藝術館2016駐館藝術家

John Crespi(江克平)——紐約洲柯蓋德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富布賴特研究學者,著有新詩研究論文《從“運動”到“活動”:詩朗誦在后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


clip_image190.png

江克平回答藝術家的問題


clip_image192.png

酒會交流


clip_image194.png

上苑駐館云南藝術家楊偉能“手指琴”演奏與John Crespi(江克平)“陶笛”合奏


clip_image196.png

柯蓋德大學師生與藝術家合唱


clip_image198.png

大家在積極討論


  1. 2.  記憶:后視鏡中的戲劇——上苑藝術館主題項目展


記憶與遺忘相對,又與“眼兒前”相對,如站在船首,往船尾看,是龐然的景象、材料和渺茫,往前看,深切感知自身處于歷史慣性之中。記憶,不斷深化我們的肉體,但我們卻不知道記憶的數量有多少,記憶的體積有多大,記憶的地圖有多廣,記憶的邊界線在哪里。與抽象的物理時間不同,生命時間綿延而變化萬端,總在收集、刻錄生命無所不在的遭遇,用因人而異的痕跡構筑我們的記憶城堡。記憶有階段性,有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的記憶;記憶有清晰度,黑暗的、模糊的、明晰的;記憶有分量感,在生命中如壓艙石般重大,也有渺小得不堪一提;記憶有溫度,溫暖、寒冷、冰涼;記憶有色彩,蒼茫昏黃、朦朧霧色、暖黃明亮……

不經意間,記憶被侵蝕成碎片,我們皆存身于記憶碎片之中。但記憶風化了,又將如何上演?記憶的形狀是否能夠在想象中、在幻覺中、在夢寐中清晰、完整?關于記憶你如何表達?……我們尋找的你,將是無比堅實的記憶個案,如此構筑的群展,將讓我們從中觀看到從個人所能到達的豐富和遼闊,其中的真誠,具有徹骨的感染力量。

策展人:肖毓方(主執)、張志剛(策劃)、張濤(組織)、蘇豐雷(文案主筆)。

項目出品:程小蓓。

參展人:曹戈、陳劍鋒、韓晴、姜綏吾、李化猛、龐云、冼朝干、匡雅明、毋蓬勃、王小冬、王毅、王雅慧、王戎、王愷、肖毓方、楊偉能、閆科含、張濤、張懿、張利軍、張志剛、朱鯤、趙文娟。


clip_image200.jpg clip_image202.jpg clip_image204.jpg clip_image206.jpg 


  1. 3.  上苑藝術館2016“國際創作計劃”年展


clip_image208.jpg

參展藝術家:

COLETIVO QUATRO PATAS(巴西)、Dani Godreau(美國)、Ludwika Ogorzelec(法國)、劉磊、高鵬、古洪強、 María Peña Coto(西班牙)、曲盈、毋蓬勃、王毅、王曉冬、王雅慧、王戎、王元元、冼朝干、Yanyi “Sunny” Jiang(比利時)、閆科含、楊偉能、張濤、張懿。

富有知覺的思想(作為藝術表現中的思想應該知覺化)來源于經驗,技術也是一種經驗,藝術構成中的這雙重經驗需要漫長的時間、借鑒、碰撞,并在虔誠的執著陪伴下才能達致某種成熟度,對藝術生成實質性的影響。

上苑藝術館所構筑的并且也是落地實踐的,正是這雙重經驗在不同藝術家,甚至是不同類型藝術家之間的互動、互啟、互滲——顯然不可能指望在這里完成,但是如果用心的話,卻能使這里成為你藝術生涯中的重要一站。更確切地說,上苑藝術館并不理想,但是她又最為接近理想。這里的基礎硬件有待于改進,在這里駐館的人有待于更用力地使用這里的資源,但是這里卻擁有最稀缺的自由,她的民間性和她的開明的管理雙重地保護這里的交流,是個體針對個體,或者說是心靈針對心靈的。也是因此,這里構成了藝術家創作、研修、交往的凈土,成了藝術精靈活躍的沃土。你可以拿出更多時間用于觀摩學習,也可以大多時間靜修鉆研,怎么在這里駐館,除了必要的規定性的交流活動,根據你身心的需要而定,沒人管制你。一句話,這里不是幫你成名的平臺,而是助你成熟自我(作為藝術家的雙重經驗的成熟)的一個起點、站點、轉捩點。這是基于我的經驗的一些感想。


clip_image210.jpg

Ludwika Ogorzelec,平衡作品12,綜合材料,100x70cm


clip_image212.jpg

閆科含:空房間之晝:95×70cm,油畫


clip_image214.jpg

張濤,藍背景前的女人,100×130,布面油畫


clip_image216.jpg

Coletivo Quatro Patas(巴西),優生意識2,100×170cm,綜合材料




2017


  1. 1.  從迪拜到北京-Maisoon Al Saleh阿聯酋女藝術家個展


clip_image218.jpg

這是一部講述了阿聯酋女藝術家MAISOON離開了她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第一次獨自探索遙遠的東方國度——中國的日記。她的藝術總是能從淺顯的表象中探尋事實的真相,MAISOON借此將觀眾引入對文化、歷史、回憶的思考。

出生于1988年,阿聯酋藝術家MAISOON一直活躍在迪拜和國際舞臺上。她于2010年畢業于扎耶德大學并獲得了室內設計學士學位。她曾經在新加坡的科學藝術博物館和金沙海灣、撒羅尼卡的馬其頓博物館、邁阿密的“點亮邁阿密”等地舉辦過個人展覽,并獲得業界內外的一直好評。


clip_image220.jpg clip_image222.jpg



  1. 2.  “無定向”  Daniel Miller(美)王劉建(中)鄒彧(中)三人展


clip_image224.jpg

展覽上的亮點之一:鄒彧的燈影裝置作品-由魚線在小空間里組織的網,發著熒光,讓人感到壓迫,沒有自由的束縛感,隨時能捕捉到你的思想深處。觀眾在里面呆不上幾分鐘就有逃離的沖動。


clip_image226.jpg

展覽上的亮點之二:Daniel Miller 的涂鴉式壁畫,他利用房間轉折的墻和窗,非常巧妙地將一些掙扎、欲望、沖突……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clip_image228.jpg

不確定因素似乎在這個時代總是喻標著要發生著什么,那么在這種不確定因素就是制造這種可能性的關鍵。社會自有的矛盾和自我修補把問題引向一種自我審視的環節中,我們會總結這個環境的特質以及反作用在個體上的具體表現,這種表現是無定向的。自身的追溯是認識這個環節的關鍵,這種超我的溯源來自對所處的環境總結。


clip_image230.jpg

社會所具有的脆弱性和個人的錯誤性以及自身的限制性在這里進行一種無向的釋放,我們所做的有可能不一定是錯誤的,但我們并不是為了名譽、財富、權利、或者是地位,如果你不受歡迎或是貧窮或是被遺忘的,我們的行為就是為你所做,我們的工作是為你準備的。


  1. 3.  上苑藝術館2017“國際創作計劃”年展:


clip_image232.jpg


clip_image234.jpg

觀眾在看 底傘傘(內蒙)和 匡雅明(宋莊)的繪畫作品


clip_image236.jpg

觀眾在看  Luz Peuscovich 女 裝置(阿根廷)的作品


clip_image238.jpg

李寰遇 (北京)詩歌裝置作品


  1. 4.  程小蓓答《海南日報》記者問:讓當代藝術融入海南鄉間


上苑藝術館是北京藝術圈頗有名氣的一家藝術館,建于2007年,由二十一個原創藝術建筑、梁思成方案陳列館、文學會所、上苑藝術館美術展覽廳共同組成,為多種不同門類的藝術創作免費提供生活空間、創作工作室和交流平臺。

每年進駐上苑藝術館的藝術家有油畫、雕塑、水墨、裝置、行為、舞蹈、詩歌、聲音藝術、音樂、多媒體、影像、舞臺等不同的藝術門類,不同的藝術創作者在此碰撞靈感的花火與原創力,從而擴大視野,在上苑藝術館完成對自我的挖掘與發現。

從2017年起,上苑藝術館與保亭銀地投資公司合作,建立冬季海南六弓鄉藝術駐留基地。館長程小蓓從歷屆駐留藝術家中選出8至10人進入保亭進行為期3至5個月的深入創作與交流,為冬日的海南帶來一絲先鋒氣息。


上苑藝術家LUZ(阿根廷)的裝置作品《彩虹橋》落地在保亭六弓銀地公司的田間

駐留藝術家烏圖(以色列)在教當地的孩子們說英語。



2018


  1. 1.  Alexander Höglund瑞典 Emilie Palmelund丹麥《筑巢之影》行為藝術


2018年5月19日下午,上苑駐留藝術家Alexander Höglund和 Emilie Palmelund發動《筑巢之影》的行為藝術。本次行為的目的地:是距離上苑藝術館兩公里燕山下的一處被強拆的房屋遺址。在遺址里Alexander Höglund和 Emilie Palmelund在空虛的“家”里,放進了布偶以及孩子們的畫,斷頭的維納斯雕塑。

詩人唐果在冷冰冰的水泥塊上,安置了一本自己的詩集。她們這種極其微妙的行為,使這個“家”頓時便有了情感、情趣和思想。在這里詩人程小蓓唱了1859年勃拉姆斯創作的《搖籃曲》,但今天感覺有《安魂曲》的意味。

藝術家們和這個面目全非的“家”,不斷發生著錯綜復雜的關系。西班牙藝術家Cynthia  Fusillo,在自己的身體上,寫下了懷念母親的文字,在現場展示給大家,并用中英文進行了誦讀。她用身體與遺址對話,她用文字緬懷和追憶著逝去的家人。她是要用愛撫平痛苦,也或她用情修補裂痕。

廢墟中的“家”雖已不復存在了,但它卻并不能從藝術家們的追思中抹去。暴力和血腥已成事實,但并不能扼殺藝術家們非凡的創造力。因為“家”曾經承載了那么多經歷和酸甜苦辣,因為“家”才是藝術的生命之根。因此,它才在藝術家的手里得以重生。


     


  1. 2.  畫皮——上苑藝術服裝展示活動


《畫皮》上苑藝術服裝活動,在6.1兒童節下午三點發布,藝術家自己設計繪制,50件絕對獨一無二的服裝。布為棉麻或純棉,顏料為紡織品專用,不怕洗不怕曬。


    


  1. 3.  三十年前女攝影師騎行6600里攝影作品展


   1987年3月8日一群女攝影家、探險家,從成都出發,騎自行車6600里,背著簡陋而沉重的攝影器材拍攝她們看到的。于1987年6月18日到達北京。中間翻越了大巴山、秦嶺、過西安、延安,黃土高原、榆林沙漠,穿越黃河,晉西北的山地與平原,從八達嶺長城,抵達北京。三十年過去了,有的已去世,有的去了遠方沒有音訊。剩下的攝影師將這段歷史翻出來,且看她們都記錄了一些什么?


  1. 4.  上苑•2018女詩人藝術展

展女詩人名單:

阿B(服裝)、安琪(繪畫)、北香子(國畫)、崔衛平(舞蹈)、程小蓓(繪畫)、丁小琪(繪畫)、郭楨(TV)、韓晴(繪畫)、后白月(繪畫)、花語(繪畫)、畫眉(繪畫)、李柳楊(繪畫)、李佳(繪畫)、梁崴(繪畫)、林夕子(音樂繪畫)、琳子(繪畫)、拎子(繪畫)、劉曉萍(繪畫)、馬蘭(繪畫)、馬坤(繪畫)、密肆 (色空鼓演奏)、梅子(繪畫)、娜仁琪琪格(繪畫)、暖玉(繪畫)、三色堇(繪畫)、施施然(繪畫)、舒然(繪畫)、湯靜(繪畫)、唐果(繪畫)、童蔚(繪畫)、王曉燕(TV+繪畫)、王韻(繪畫)、文英(繪畫)、雯雯(繪畫)、薛惠今(音樂 鋼琴)、一枚(行為藝術)、原春鳴(木刻)、印萍(雕塑)、張伊娜(水墨)。

無論現實多么冗雜浮躁,千瘡百孔,女詩人始終在詩歌之外,尋求生活中其它的藝術狀態,如美術、音樂和舞蹈成為個體生命對美好世界的追求。

在藝術領域里,她們以自己獨立特行的創作實績,顛覆了幾千年的男權社會形成的女人只能作為男人的附屬物而存在的弱勢群體形象。

本次上苑藝術館主辦的首屆 "上苑女詩人藝術展" 即是以跨界的形式向世人呈現出,作為一個優秀的詩人,一旦她開啟藝術之門,上天賜予她的天賦就不僅僅是詩歌。在這里,她們以纖巧、細膩、敏感的觸角,采用線條、色彩、影像、聲音或肢體,都是當代女詩人們對單一藝術表達方式的結束。也是向世人宣告: 在當代藝術隊列中,女詩人從未缺席。


程小蓓 《生息4》-布面綜合材料-120X120


后白月:玫瑰1號


李佳:已知與未知-50cmx60cm-2018


琳子,《復活》 52x75,紙本彩色針管筆手繪,2018.6


劉曉萍:《時間的裂隙》NO4  50×60cm


施施然:《手捧百合的女子》,紙本,63x46cm(2017)


印萍:風尚 新娘,雕塑



  1. 5.  五國(智利、哥倫比亞、秘魯、澳大利亞、韓國)藝術家聯展


參展藝術家:Catalina González 卡塔琳娜 (智利)、Joyce Rivas 喬伊斯( 哥倫比亞) 、Jake Blaschka杰克(澳大利亞)、Rember Yahuarcani倫伯 (秘魯)、Seirin Hyung  邢世潾(韓國)

學術主持:程小蓓


Rember Yahuarcani 倫伯 (秘魯)


Seirin Hyung  邢世潾(韓國)


Jake Blaschka杰克(澳大利亞)


Joyce Rivas 喬伊斯( 哥倫比亞)  針管筆畫


Catalina González 卡塔琳娜 (智利),一位注重展現丑暗面的數字藝術家



  1. 6.  上苑藝術館2018“國際創作計劃”年展


藝術烏托邦從不曾存在過,但藝術家們從來沒放棄尋找的步履。他們找到一些疑似烏托邦的地方,燕山腳下的上苑藝術館便是其中之一。

2018年4月至10月,上苑藝術館迎來了61名來自38個國家的藝術家。他們在這里進行了為期7個多月的交流與創作,舉行了21場藝術活動,包括互動式行為藝術、群展、個展等。

其中有來自德國的藝術家Viviana Druga行為藝術“盲洗機”,她說,內在和諧是管理混亂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徑。她提醒中國對污染的關注。

五月由Alexander Höglund(瑞典)和Emilie Palmelund(丹麥)組織的“筑巢之影”行為藝術,調動了館內館外諸多社會人,獲得了廣泛的參與與深入的互動。成為今年一場具有轟動效應的互動性藝術事件。他們在一處被強拆的廢墟中,“家”已不復存在,但藝術家用儀式、用想像引領著人們進行追思,最后“家”似乎得以重生。

六月我們舉行了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活動,三十年前女攝影師騎行6600里的攝影展。將她們從成都到北京,騎自行車6600里,背著簡陋而沉重的攝影器材拍攝她們拍到的老照片翻出來,重現這段歷史。

七月之后,幾乎每周有一到兩場的展覽活動,讓人目不暇接。

本次上苑藝術館2018年“國際創作計劃”年展,是我們本期的總結展。幾十位有強烈個性的藝術家,將選擇他們在館期間創作的代表作進行展示。

沒有一種美學標準能夠將它們悉數套入。對于一群離經叛道者,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筆一畫,一招一式,均出自他們的靈魂。大多數藝術家清貧,但他們精神上的富足、自由都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中。他們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并不罔顧現實,他們的作品在追求更高藝術境界的同時,作為時代的代言人和記錄者,他們奉獻的不僅僅是美與自由,更是作為藝術家的良心。


 

     

     




revealed 4826 times

previous
[Shangyuan Exhibition Site] 39.9042°N 116.4074°E
【Interpretation on the spot】 Red Thread Heather
Red Thread Heather Beardsley & Guido Nosari Two
[scene] 2019 Shangyuan Residency Program Opening E
2019 Shangyuan Residency Program Opening Exhibitio
next
[Shangyuan Site] Irina Ideas Klyuev (Montenegro) S
[Shangyuan Site] Yang Jie solo Exhibition | On my
[Shangyuan Site] Sublininal Pavillion: Wang Feng S
All Sentient Beings Suffer: Li Lü Solo Exhibition
Strays on Leashes: Susana Wessling & Natalia Kali
CopyRight©ShangYuan
Tel:010-60635299 60635757 Postcode:102212
Address:Shangyuan Village, Changping District, Bejing, China.
Support:9oao Studio